top
首页 >上阵父子兵 >古代骑兵相当于多少步兵?_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古代骑兵相当于多少步兵?_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作者:投稿 时间:2023-09-27
  • 古代骑兵相当于多少步兵?

    古代骑兵相当于多少步兵?要看数量了,如果一名骑兵和步兵对战,我相信他打不过4一5个甚至2一3个训练有素的步兵,具体战术用一人用护具(大盾牌)挡住骑兵攻击,其余人攻击马匹(马蹄或马身),骑兵坠马,基本就死多活少了。

    可如果骑兵上百,对上一千步兵,步兵几乎没有胜算,若骑兵上万,步兵二三十万都不是对手,如果有三五万骑兵,在对方无骑兵且是野战的情况下,打百万步兵都没有问题。

    有没有这么夸张?看看实战。

    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趁项羽平定齐乱,纠集56万人马围攻项羽都成彭城,顺利拿下。项羽放下大军,领3万精锐骑兵快速回攻,不受城市的羁绊,直奔彭城。刘邦数十万部队在项羽的闪击下完全溃败,落水淹死的就有十多万之众。

    北宋的灭亡也是一例,除了北宋自身惧战之外,金几乎全是骑兵也是重要原因。金十二万军队,兵分两路,真正灭宋的,不过六万骑兵,北宋有百万军队,集中勤王的部队汇聚开封的也有30万以上,可真的是打不过。

    骑兵最大的优势是机动性强,步兵在野战中只能结阵防守,而骑兵可用弓箭远程攻击,大量杀伤步兵后,阵容松动,心生恐慌,这时骑兵再冲阵,几乎就是屠杀。如果兵力悬殊,射不动步兵,骑兵也可以全身而退,几无损失,步兵只能看着骑兵背影叹息。这也是蒙古铁骑能远征万里,横扫欧亚的核心原因。高机动性,让骑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对上数量极大的步兵,骑兵也可用袭扰战不断消耗步兵,最终把步兵拖垮。

    步兵与骑兵抗衡,只得依阵、依城、依地貌。而中原农耕文明的发达地区,大部分还是平原地区,战事也多为争夺这些发达地区,穷山恶水就没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必要了。在平原地区,正是骑兵发挥最大战力之地,那是极强大的战力了。只要有上万的训练有素的骑兵,几乎是战场上无敌的存在。这种情况直到远程枪械出现,至装甲武器成战场主流,骑兵才彻底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古代打仗又没卫星,如何判断敌军有多少兵马?

    谢邀。

    这个问题挺专业的,就根据平时的阅读和对史料的理解,试答一下。

    在没有卫星的古代,想了解来犯之敌的具体数量,是一件综合工程,需要大量有经验的人才来综合分析很多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些数据包括旗帜、鼓角的数量,灶、辎重的多寡,营盘的规模等等,都可作为依据。

    当然,这都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

    下面,且听我一一道来。

    本文的分析大量以宋代为例,之前之后朝代军队的训练、行进、作战方法都大同小异,读者诸君自可举一返三,触类旁通。

    单位军队旗帜、鼓角的数量是固定的

    任何时代的大规模军团出征,都是一场多人数、多层级、多方面的人力协作,古代也是如此。在那个时代,通讯非常不发达,要达到战场指令的上下通达,就必须用旗帜、鼓角这些听觉、视觉方面的直观信号。

    作为一名合格的士兵,首先必须掌握的,就是能够正确、迅速地识辨、听从这些指挥系统的命令,古代兵书所谓“习旗鼓”是也。

    单止旗帜一样,古代军队就非常复杂,比如代表国家或阵营势力的“国旗”、主帅的帅旗、不同建制、兵种的军旗等等。

    古代各朝的军制不同,以宋朝为例,沿用的是唐代的军制,大致如下:

    大凡(五十人为队),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每都立军使都头兵马使,则古之队正之任也;每营立指挥使,则古之旅师之任也;每军立都指挥使都虞侯,则古之师帅之任也;每军、每厢、每第立都指挥使,则古之军将之任也。据《武经总要》

    这段的意思就是,每五十人设为一队,设队长;两队为一都,由都头兵马使掌管;五个都为一营,五百人,首长为指挥使;每五营为一军,两千五百人,首长为都指挥使都虞侯;十军为一厢,即两万五千人,首长为更高级别的将军,其地位,应该仅在统帅之下。

    军队又是如何建旗鼓的呢?如下文:

    凡步队,队五十人,其职仪则队头一人,副一人,执旗一人……凡骑队,队五十人,执仪如步队……凡左右厢,给鼓与钲各五具,异色都教大旗旆二口,大角各四定,曰中央幡……

    步军、骑军皆五十人为一队,建一杆旗。队之上的都、营、军、厢都有各自相应级别的旗帜。在作战中,一般分为左右两厢,即左右两翼,每厢给鼓与钲各五具,两杆颜色醒目的大旗两面,大角各若干。就是说,固定的军队数量,旗帜、鼓角的数量是固定的。

    为什么是固定的?因为在战场上,旗帜、鼓角都有其固定的传播和辨识范围,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军士的识别。这个数量是根据长期的战场经验总结出来的,多了没意义,反而会挠乱军士的判断,少了则达不到有效的指挥效果。

    中国古代的军制不同,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政权,都很有特色,比如女真建立的金,使用的是猛安谋克制,蒙古的则相对简单,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简单明了,而满清前期则是八旗制,后来又发展出汉八旗、蒙八旗等等,都是大同小异。

    因此,无论在任何朝代的战争中,通过计算敌军的旗帜,都能够大致估算出敌人的数量。

    这是用以判断的第一种数据。

    灶和辎重的数量

    灶——五人一伍,十人一火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据《木兰辞》

    很多人容易把“火伴”,记为“伙伴”,这是不对的。虽然前者的确是后者的由来,但在本诗里,千万不能记错。

    知识点啊,兄弟们。

    老话说,皇帝不差饿兵。军队是要吃饭的,而且要吃得好,吃得饱,士兵才有力气。因为士兵上阵皆要披甲,所以体力消耗更大,吃得也更多。

    中国古代军制,即“五人一伍,十人一火”,意思就是十个人共用一个灶,用一个锅子做饭,这十个人,相互间就是“火伴关系”。这个数量也是经过长期战争而总结出来的,一火的人太多,照顾不过来,吃饭的时间长,或吃不饱,人太少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也是固定的。

    因此有经验的斥候,是可以通过数敌军驻扎地的灶的数量,来确定敌军的人数。

    辎重数量/士兵食量=士兵数量

    每个士兵每天消耗的粮食也是基本固定的,每辆辎重车所能拉载的粮食、草料的数量也是固定的。有经验的斥候可以根据辎重车的数量和往来的频率,来确定每日军营所消耗的粮食数量,再除以每个士兵的食量,就能得出军队的数量。

    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数学题,小学生都能算出来。

    营盘的大小

    士兵晚上睡觉时,战时一般睡在帐篷或临时搭建的行军房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帐篷的大小也不同,同一个帐篷里睡的人数是固定的。比如清末的湘军,马军1营250人分5哨,每哨5棚,即一棚为10人。

    每一棚占地大小是固定的,棚与棚之间的间隔和距离也是固定的,这些数据,还是那句老话,是经过无数血与火的洗礼而总结出来的。

    每个军营都划分为不同职能的区域,比如包括帅帐、幕僚参谋军帐在内的指挥区,包含校场训练场在内的训练区,包括仓库、辎重车、骡马等在内的仓储区,士兵们搭建帐篷和临时行军房的住宿区等等,军队的数量越多,营盘越大,反之则越小。

    有经验的斥候,可以通过对敌人毁弃的营盘,得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其他方面

    综合以上多种数据,大致就可以得出敌军的大致数量。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作为补充,比如敌军行进时队列的长度、扬起烟尘的大小高低,所经之地的军士的脚印、马蹄印,随军的军医、铁匠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等等,在有经验的将军和斥候眼里,都是非常有用的信息。

    上述材料可以作为依据,必须有两个前提:其一,只考虑正面战场上的侦察,间谍细作什么的不考虑在内;其二,敌军在正常行军和扎营,若是碰上想通过“减灶增兵”、虚张旗帜、马尾巴上拖着树枝来增加尘头、悬羊击鼓之类的手段,达到自己战略或战术目的的鸡贼敌将,那就另当别论了。

    本文由《姑妄言》,、点赞、评论。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支持。

#战争 #花箐 #中夙 #范伟 #张桐 #闫学晶 #徐成林 #曲少石 #杨佳音 #衣珊 #黄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