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北上 >《北上》热播,原著作者徐则臣:那条河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_《北上》:从纸上到荧屏,呈现生生不息运河精神

《北上》热播,原著作者徐则臣:那条河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_《北上》:从纸上到荧屏,呈现生生不息运河精神

作者:投稿 时间:2025-03-18
  • 《北上》热播,原著作者徐则臣:那条河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运河的精神就是包容,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比如食物的口味,南来北往融合了各具特色的菜系;流动性也意味着可能性,河流来来往往,充满了无限性。”根据长篇小说《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原著作者、《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表示,选择运河作为创作母题,源于双重动因——对运河文明的深入理解,与水共生的深切情谊。

    日前,在“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分享会现场,徐则臣与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主演涂凌等探讨文学与影视的跨界交融。“京杭大运河反映了城市变迁,也体现了人文历史底蕴。”他表示,观剧过程中被深深带入剧集故事中,希望观众也从中体验到流淌在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的那条河流,如何真实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运河融入生命: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

    《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迄今发行逾50万册,曾获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它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在百余年沧桑巨变中的演变。

    “运河早已融入生命,水不仅塑造了生活记忆,更成为我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探访运河并着手创作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运河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是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从小在水边长大,徐则臣谈起“水”对人生的影响与性格塑造,“童年所有玩具几乎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夏天游泳、摸鱼、摘荷花,冬天溜冰、在冰上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水与生活之间自然的关联。”

    在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水”都是徐则臣重要的创作背景。他的作品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河流与船,会反反复复地表达出来。

    写长篇小说《北上》时,他曾请专家做向导,一路讲解通惠河。“在通惠河通州起点处,我们沿着河边漫步,河水零落,难以想象当年帆樯接踵的繁华。绕过一座桥,走到对面的堤岸上,再往南,上了另外一条与通惠河平行的马路,专家指着脚下的大马路,然后抬起手指,一路指向前方,说这才是当年的通惠河。我悚然一惊。不仅是因为通惠河平行北移如此之远,更是感叹千百年里曾有的沧桑巨变。置身那个时代,一切都平淡无奇,而时移世易,点滴的变化也会被时空放大,成为难以还原的惊天之变。”

    改编最大挑战:将原著中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言

    “当我近距离见到运河时,无比震撼,用脚步去丈量的时候,我真正理解了水与人之间的关系。”姚晓峰坦言,改编过程中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将原著中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言,将人与环境衔接起来。“我们和编剧赵冬苓达成共识,基于原作基础做改编调整,抓住原作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我去诠释剧中角色。比如很多角色都有一种骨气,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气馁的硬骨头精神,被保留下来了。”

    剧中从运河沿岸小院切入,借助一群普通90后青年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成长——童年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沿着运河探索人生方向;成年后带着运河精神远行,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影像表达力求忠实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方式呈现大运河故事,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姚晓峰也在水边长大,“水极具包容性,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的性格也受水的影响,处理事情更柔和包容些。”

    为此,剧组搭建了一条花街,花街小院里生活气息浓郁,每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手艺技艺经过精心设计。比如,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等,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在这个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不断沿着父辈的纤痕继续前行。

    “从小住在博物馆大院,前面就有一条江。一想起老家,就会想到当地妇女去小溪里洗衣服的场景,百姓生活很平淡,绵长。”涂凌是浙江金华人,她从家乡女性身上学到的品质,就是善良和勤劳,“这种江河赋予女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慢慢拥有了以柔克刚的特质”。

  • 《北上》:从纸上到荧屏,呈现生生不息运河精神

    作者:许旸

    运河的精神就是包容,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比如食物的口味,南来北往融合了各具特色的菜系;流动性也意味着可能性,河流来来往往,充满了无限性。”根据长篇小说《北上》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热播,原著作者、《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表示,选择运河作为创作母题,源于双重动因——对运河文明的深入理解,与水共生的深切情谊。

    日前,在“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分享会现场,徐则臣与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主演涂凌等探讨文学与影视的跨界交融。“京杭大运河反映了城市变迁,也体现了人文历史底蕴。”他表示,观剧过程中被深深带入剧集故事中,希望观众也从中体验到流淌在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的那条河流,如何真实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运河融入生命: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

    《北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迄今发行逾50万册,曾获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它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在百余年沧桑巨变中的演变。“运河早已融入生命,水不仅塑造了生活记忆,更成为我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探访运河并着手创作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运河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是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从小在水边长大,徐则臣谈起“水”对人生的影响与性格塑造,“童年所有玩具几乎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夏天游泳、摸鱼、摘荷花,冬天溜冰、在冰上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水与生活之间自然的关联。”

    在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水”都是徐则臣重要的创作背景。他的作品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河流与船,会反反复复地表达出来。写长篇小说《北上》时,他曾请专家做向导,一路讲解通惠河。“在通惠河通州起点处,我们沿着河边漫步,河水零落,难以想象当年帆樯接踵的繁华。绕过一座桥,走到对面的堤岸上,再往南,上了另外一条与通惠河平行的马路,专家指着脚下的大马路,然后抬起手指,一路指向前方,说这才是当年的通惠河。我悚然一惊。不仅是因为通惠河平行北移如此之远,更是感叹千百年里曾有的沧桑巨变。置身那个时代,一切都平淡无奇,而时移世易,点滴的变化也会被时空放大,成为难以还原的惊天之变。”

    改编最大挑战:将原著中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言

    “当我近距离见到运河时,无比震撼,用脚步去丈量的时候,我真正理解了水与人之间的关系。”姚晓峰坦言,改编过程中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将原著中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言,将人与环境衔接起来。“我们和编剧赵冬苓达成共识,基于原作基础做改编调整,抓住原作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我去诠释剧中角色。比如很多角色都有一种骨气,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气馁的硬骨头精神,被保留下来了。”

    剧中从运河沿岸小院切入,借助一群普通90后青年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成长——童年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沿着运河探索人生方向;成年后带着运河精神远行,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影像表达力求忠实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方式呈现大运河故事,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姚晓峰也在水边长大,“水极具包容性,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的性格也受水的影响,处理事情更柔和包容些。”

    为此,剧组搭建了一条花街,花街小院里生活气息浓郁,每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手艺技艺经过精心设计。比如,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等,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在这个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不断沿着父辈的纤痕继续前行。

    “从小住在博物馆大院,前面就有一条江。一想起老家,就会想到当地妇女去小溪里洗衣服的场景,百姓生活很平淡,绵长。”涂凌是浙江金华人,她从家乡女性身上学到的品质,就是善良和勤劳,“这种江河赋予女性的精神力量,也让我慢慢拥有了以柔克刚的特质”。(许旸)

    来源:文汇报

  • 从纸上到荧幕《北上》原著作者与电视剧导演共话运河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高凯)“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活动日前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与读者、剧迷当日一同深入探讨了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跨界交融、运河与人生的交织、运河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展望等话题。

    《北上》是作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的力作,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曾获“2018中国好书”奖、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等重要奖项,迄今已发行逾50万册。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近期播出,亦吸引了各方关注。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中,徐则臣说:“运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作为在水边成长的人,水不仅塑造了我的生活记忆,更成为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在探访运河,创作作品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运河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是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他坦言,选择运河作为创作母题,源于两重动因:对运河文明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水共生的深切情谊。

    国家一级导演、电视剧《北上》总导演姚晓峰分享了文学作品到影视改编的艺术转化契机、过程与挑战。他坦言,此次改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原著中的“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言、如何将人与环境衔接起来。“我们和编剧赵冬苓老师也达成共识,改编在基于原作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同时也抓住了原作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我去诠释剧中的角色。原作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骨气,这种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气馁的硬骨头的精神,我们都保留下来了。”

    电视剧《北上》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姚晓峰表示,“在影像表达上,我们力求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

    谈及“运河精神”,姚晓峰认为,河流提供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不断沿着父辈的纤痕继续前行。

    徐则臣表示,“运河的精神就是包容,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比如食物的口味,南来北往融合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菜系;另外就是流动性,流动性意味着可能性,河流来来往往,所以河流充满了无限性。”

    涂凌则从演员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运河精神的理解。“运河就是一种爱。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爱。这种爱代表了一种热气腾腾的温度,这也是运河给予我的一种体验。”

    本场活动由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由番茄小说特别支持。(完)

#现代都市 #姚晓峰 #赵冬苓 #白鹿 #涂凌 #褚栓忠 #欧豪 #胡军 #齐欢 #岳旸 #刘恒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