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五福临门 >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是哪五福?_人们常说“五福临门”,“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呢?很多人都不知道

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是哪五福?_人们常说“五福临门”,“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呢?很多人都不知道

作者:投稿 时间:2025-03-18
  • 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是哪五福?

    电视剧《五福临门》中,郦家的五个女儿分别叫做“寿华、福慧、康宁、好德、乐善”,分别对应着五种幸福。其实,这些名字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创,而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福”是中国人最古老的观念之一。《说文解字》解释道:“福,祐也。”认为福是受到保佑。古人对于“福”的向往由来已久,《诗经·大雅·文王》中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长久地与天命相配,依靠自身努力追求多福。《韩非子·解老》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认为“福”包含健康长寿、富裕尊贵等内涵。《荀子·天论》中提出“顺其类者谓之福”,主张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才能得到福气。《礼记·祭统》认为“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表现为“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就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遵循万事万物之道,这样才能顺遂得福。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十分重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并且开始探索具体的实现途径。

    在关于福的种种观念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五福临门”中的“五福”,那么“五福”到底指的是哪五种福呢?

    目前已知最早的“五福”观念出自《尚书·洪范》,这篇文章记载了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向周武王传授治理天下的方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提到了“五福”,即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位于五福之首的“寿”即长寿。《诗经》中出现的53处“福”字中就有21处与长寿相联系,我们今天在为长辈祝寿时常说的“寿比南山”,就来源于《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即像南山一样既不因风雨剥蚀而亏损,又不会崩塌,这就是周人对于长寿的注解。“眉寿无疆”“用祈眉寿”等也是金文中常见的嘏(gǔ)辞(铭文结尾部分的祝福语),体现了古人对于长寿的普遍追求。由追求长寿又延伸出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术、敬老之道。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被庄子称为“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就是通过养生术得以长寿的典型例子。在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代,长者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受到尊敬和爱戴,不仅有减免赋税徭役等官方制度保障,在乡饮酒礼等各类礼仪活动中也受到特殊优待。两汉时期,政府往往会给民间的长寿老人赐予象征权力的鸠杖,他们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

    说文解字注》说“富与福音义皆同”,《礼记·郊特牲》也有“富也者,福也”,《释名》有“福,富也”,足以见得古人认为“富”与“福”联系密切。追求富贵是人的自然欲望,财富的充足富余是生活幸福的基础条件之一。周易》中代表家庭生活的家人卦六四爻象辞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也把家庭财富的增加视为大吉大利的征兆。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来说,“富”也有不同含义。《礼记·曲礼下》记载:

    “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国君对富的追求体现为国土面积的宽广和山泽物产的丰饶,卿大夫对富的追求体现为食邑赋税充足、祭祀所用祭器和祭服不必向别人借取,士阶层对富的追求体现为拥有众多战车,而庶民对富的追求则体现为家畜兴旺。《周礼·天官·太宰》还说为政者要“以富得民”,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国家的富裕可以吸引民众,而藏富于民更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积极性,从而使国家得到长远发展。

    “康宁”既包括身体健康无疾病,也包括内心安宁、生活安定。孔颖达在注释《尚书·洪范》时将“康宁”仅解释为“无疾病也”,这是因为到唐朝时期,康宁的含义范围有所缩小,但在先秦时期,除了身体健康平安外,康宁更指代生活上的安定宁静。《尔雅·释诂》解释“康”“宁”二字有乐、静、安等含义。《尚书·多士》记载了周公对殷遗民发布的诰令,其中提到康宁:

    “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这是说周公将殷遗民迁居到西方,使他们的生活不能安定宁静,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是上天的命令。更为人熟知的“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相传这是召穆公对周厉王的谏言,周厉王时期实行暴政,民众劳苦不堪,诗中的小康指的就是民众所希望的安宁生活。将康宁作为五福之一,体现了百姓对于安居乐业的追求。

    同样,“攸好德”并不仅指个人有好的德性,也指国家有良好的政治制度、为政以德。“德”字的本义是得到之“得”,所以要通过不断修养提升德行,才能有所得。周人的“德”与天命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春秋以后个人的品行操守也被视为“德”的内容。《国语·晋语》记载晋国大夫范文子说:

    “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同矣。”

    主张好的德行是得到福佑的前提基础,如果无德之人得到了厚福,犹如修筑高墙不打好地基,很快就会溃散。周朝人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会从民众中听取意见、考察民情、惩恶扬善,所以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任用贤明的大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也载郑国执政卿子产之言:

    “德,国家之基也。有基不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主张为政者要致力于修养好德,这样民众才会和乐,民众幸福国家才会长久。

    “考终命”是指“老而得善终”,强调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将“考终命”作为五福的收尾,体现了古人善始善终的观念。《论语·学而》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生命安详地走到尽头,抱有一种平静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古人死亡哲学的体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鲁国大夫叔孙豹对“死而不朽”的看法: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深刻影响了古人的观念,成为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重要寄托。

    《洪范》五福观念影响深远。南宋人蔡沈在《书集传》中提到,《洪范》五福排列的顺序体现了福之急缓先后:

    “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故寿先之。富者,有廪禄也。康宁者,无患难也。攸好德者,乐其道也。考终命者,顺受其正也。”

    即长寿是一切福祉的基础,在此之上方能有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之福。在圆明园“天然图画”景区内有一座康熙定名的“五福堂”,并御书“五福堂”匾额。乾隆四十九年(1784),奕纯的第一子载锡降生,这是乾隆的第一个玄孙,于是他在景福宫题写了“五福五代堂”匾额,并写作了一篇《五福颂》,表达了对五福的追求。

    随着时代发展,汉代学者桓谭《新论》中记载的五福已经有所变化,成了“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汉代人追求社会地位尊贵、长宜子孙,这是对《洪范》五福的世俗化发展。明清以降,民俗观念中的“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这“五福”分别对应五位神官,其中福星包含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和目标,禄星代表官贵、权力,寿星代表高寿、长命百岁,喜神象征吉祥喜庆,财神掌管财运。

    参考文献:

    1.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2.李山:《诗经析读》,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3.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

    4.杨天堂:《释“五福”》,《岭南文史》1994年第1期。

    5.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江畅、宋进斗:《中国传统“五福”幸福观考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7.刘孜娴:《中国传统文化“五福”的文化蕴涵及其发展演变》,《新楚文化》2022年第2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风叶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 人们常说“五福临门”,“五福”到底是哪五福呢?很多人都不知道

    过春节时,人们喜欢在门上贴“福”字,贴完福字又用手机给家人送祝福。当我敲出“五福临门,阖家欢乐”这八个字时,忽然想到:“五福”究竟指的是哪五种“福气”呢?

    中国成语中,很多都带有数字,这些数字从一到到九皆有讲究,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二龙腾飞”、“三阳开泰”、“四季如春”……还有“八仙过海”、“九九同心”等等。

    这些数字大多都是类似“三生万物”的虚数,因此我们很容易认为“五福临门”中的“五”也是虚指。然而,这“五福”却是商朝时期的一位先人早早就定下来的,关于中国“生命哲学”的五个幸福指标。

    一、“五福”的起源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尽,周武王策马行至商都朝歌郊外的淇水畔。在这里,他寻访到一位特殊人物——商纣王的叔父箕子。

    这位曾经因直谏暴政而沦为奴隶的贤者,面对新政权的创立者周武王,献上了影响中国三千年的治国方略《洪范》。

    其内容涵盖了宇宙运行法则(五行)、治国安民要务(八政)、天人感应规律(庶征)等,是一套融合天文历法、伦理道德与民生福祉的宏大方案。

    箕子在河畔铺开竹简,以“洪范九畴”为纲,首次提出“五福”概念:寿(长命)、富(丰足)、康宁(安康)、攸好德(修德)、考终命(善终)。

    西方哲学有三大人生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大疑问历经了千年,依旧找不到答案。

    于是,中国哲学更加“务实”,不执着于那些永远得不到的答案,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只谈论“人应该怎样活着”。那么,一个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才算幸福呢?箕子给出了下面的答案。

    二、“五福”的含义一、长寿。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如果你想活着做更多的事,就必须拥有足够长的寿命。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尽可能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延长自己的寿命。

    二、富足。儒家学者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人要体面且合乎制度地活着,首要条件是解决温饱问题。

    TVB都市剧中,钟嘉欣有一段经典的台词。当她遇到没钱的男朋友时,她说:“如果你没有钱,你最爱的就是钱,怎会是我?”

    话听起来虽然很糙,但是其中的道理不糙,人类一切的美好品德都必须建立在长寿、富足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实现。

    三、健康、安宁。人活着,得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一个人如果天生体弱多病,生命的质量必然不高。但仅有健康的身体还不够,还要“乐天知命”。

    适当地减少自己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否则,不是嫉妒这个,就是憎恨那个,怎么可能幸福呢?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你越长寿、越有钱,就会活得越累。

    四、修德行。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提到人生成败的几个关键因素: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现在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古人却认为比起读书,还是“积德”更重要。

    《道德经》说:“积德是立身之本”。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要养成贯穿一生的好习惯。

    这些习惯包括但不限于勤俭节约、谦让他人等具体行为,其核心在于自我约束与精神成长。积累是指通过修德行来获得“福报”。因此,修德行是因,积德是果。

    五、善终。善终在《洪范》五福里面的原文是“考终命”,东汉郑玄注解:“考,成也;终命谓终其天年。”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求得一个‘好死’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商代流行人殉,且战事频繁,多数人都活不到“寿终正寝”。

    三、“五福”的含义的演变箕子的这份“五福”清单,既是古代个人追求福祉的指南,同时也暗含对纣王覆灭的讽喻——酗酒短命、敛财亡国、暴虐失德、不得善终的商纣王,恰是“五福”的反面教材。

    后来到战国时期,“五福”的意义变得世俗化。到了汉代,“五福”又与道教的“五方天帝”相融合,最终成为了春节的一个民俗符号。

    在这个过程中,汉代民间开始有了“五灵”的说法,把麟、凤、龟、龙、白虎这五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当成五福的象征。

    唐朝人又精心挑选出了桃、李、杏、栗、枣“五果”,把它们与“五福”结合起来,表达对人生美满幸福的祝愿。

    明清时期,闺中女子喜欢用丝线在衣服上绣“五兽”,于是蝙蝠、梅花鹿、仙鹤、喜鹊和鲤鱼也成为了“五福”的代表,并逐渐定型。

    修“五福”对人生达到美满幸福至关重要,作为中国哲学思想集大成的儒家,也提出了“五常”与之相呼应。

    五福的内在逻辑是:物质(寿、富)与精神(康宁、好德)的平衡,现世的福祉(前四福)与终极关怀(考终命)的统一。

    儒家“五常”,以“仁”对应“康宁”。“五福”中的“康宁”的幸福观,要求人们追求“外在身体健康与内在精神健康的统一”。儒家提倡的“仁者之风”,劝人做事不要太功利,只享受过程,不追求结果。

    等到目标达成,则功成身退。因为不执着于结果,所以没有精神负担,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精神上是健康的,同时没有精神上的压力,身体自然也健康了。

    “积德行”的观点,告诫人们不要做坏事,只做正确的事。“五常”中的“义”则是追求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劝人不做不义之事,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五福”中的寿,指的是长寿。而“五常”中的“礼”,则是要求人们要尊重老人,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

    “五福”中的“富足”,告诉人们,只有得到充足的物质,生活才会达到美满。“五常”中的“智”就告诫大家,对于物质的追求应该用智慧去节制,不要过度。

    “五福”的“考终命”,让人们追求“善终”。“五常”中的“信”则是说我们不但应该追求个人生命能够“善终”,还应追求所有事情的“善始善终”。当我们做事时,一定要讲信义重承诺,并使之达到完满。

    结语其实,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五福临门”的真正含义。我们熟悉的是在春节用手机抽卡得到的“敬业福、爱国福、友善福……”

    三千年前的箕子绝对想不到,他提出的“五福”有一天会从治国方略演变成全民游戏,但是那些闪烁的像素点里,依然跳动着最古老的祝福基因——对完整人生的渴望从未改变。

    前两年读《哈佛幸福课》的15条建议,好像是把咱们中国的“五福”拆解成了现代的生活指南:书中提到的“感恩”对应“康宁”,“运动”守护“长寿”,“分享践行”则对应“好德”。东西方智者跨越时空达成共识:幸福不是单选题,而是一套动态平衡系统。

    从商纣王的覆灭到当代人的焦虑,“五福”始终在提醒我们:在追逐福气的路上,我们既要像商人囤积玉贝般积累物质,也要如周人铸造青铜器般锤炼德行。

    当年轻人抱怨“集不齐五福”时,故宫屋脊上的9999只蝙蝠正在偷笑——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本就是文明最鲜活的证据。

    此刻,你在手机短信写下的每一个“福”字,都链接着公元前1046年的那片竹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记住多少个古训,而在于每个时代都能用自己的语言,续写关于幸福的答案。

  • 人们常说的“五福临门”是哪五福?

    电视剧《五福临门》中,郦家的五个女儿分别叫做“寿华、福慧、康宁、好德、乐善”,分别对应着五种幸福。其实,这些名字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创,而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福”是中国人最古老的观念之一。《说文解字》解释道:“福,祐也。”认为福是受到保佑。古人对于“福”的向往由来已久,《诗经·大雅·文王》中写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长久地与天命相配,依靠自身努力追求多福。《韩非子·解老》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认为“福”包含健康长寿、富裕尊贵等内涵。《荀子·天论》中提出“顺其类者谓之福”,主张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律才能得到福气。《礼记·祭统》认为“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表现为“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就是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遵循万事万物之道,这样才能顺遂得福。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十分重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并且开始探索具体的实现途径。

    在关于福的种种观念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五福临门”中的“五福”,那么“五福”到底指的是哪五种福呢?

    目前已知最早的“五福”观念出自《尚书·洪范》,这篇文章记载了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向周武王传授治理天下的方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提到了“五福”,即

    “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位于五福之首的“寿”即长寿。《诗经》中出现的53处“福”字中就有21处与长寿相联系,我们今天在为长辈祝寿时常说的“寿比南山”,就来源于《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即像南山一样既不因风雨剥蚀而亏损,又不会崩塌,这就是周人对于长寿的注解。“眉寿无疆”“用祈眉寿”等也是金文中常见的嘏(gǔ)辞(铭文结尾部分的祝福语),体现了古人对于长寿的普遍追求。由追求长寿又延伸出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术、敬老之道。传说中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被庄子称为“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就是通过养生术得以长寿的典型例子。在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代,长者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受到尊敬和爱戴,不仅有减免赋税徭役等官方制度保障,在乡饮酒礼等各类礼仪活动中也受到特殊优待。两汉时期,政府往往会给民间的长寿老人赐予象征权力的鸠杖,他们可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

    《说文解字注》说“富与福音义皆同”,《礼记·郊特牲》也有“富也者,福也”,《释名》有“福,富也”,足以见得古人认为“富”与“福”联系密切。追求富贵是人的自然欲望,财富的充足富余是生活幸福的基础条件之一。《周易》中代表家庭生活的家人卦六四爻象辞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也把家庭财富的增加视为大吉大利的征兆。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来说,“富”也有不同含义。《礼记·曲礼下》记载:

    “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国君对富的追求体现为国土面积的宽广和山泽物产的丰饶,卿大夫对富的追求体现为食邑赋税充足、祭祀所用祭器和祭服不必向别人借取,士阶层对富的追求体现为拥有众多战车,而庶民对富的追求则体现为家畜兴旺。《周礼·天官·太宰》还说为政者要“以富得民”,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国家的富裕可以吸引民众,而藏富于民更能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积极性,从而使国家得到长远发展。

    “康宁”既包括身体健康无疾病,也包括内心安宁、生活安定。孔颖达在注释《尚书·洪范》时将“康宁”仅解释为“无疾病也”,这是因为到唐朝时期,康宁的含义范围有所缩小,但在先秦时期,除了身体健康平安外,康宁更指代生活上的安定宁静。《尔雅·释诂》解释“康”“宁”二字有乐、静、安等含义。《尚书·多士》记载了周公对殷遗民发布的诰令,其中提到康宁:

    “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这是说周公将殷遗民迁居到西方,使他们的生活不能安定宁静,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是上天的命令。更为人熟知的“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相传这是召穆公对周厉王的谏言,周厉王时期实行暴政,民众劳苦不堪,诗中的小康指的就是民众所希望的安宁生活。将康宁作为五福之一,体现了百姓对于安居乐业的追求。

    同样,“攸好德”并不仅指个人有好的德性,也指国家有良好的政治制度、为政以德。“德”字的本义是得到之“得”,所以要通过不断修养提升德行,才能有所得。周人的“德”与天命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春秋以后个人的品行操守也被视为“德”的内容。《国语·晋语》记载晋国大夫范文子说:

    “夫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同矣。”

    主张好的德行是得到福佑的前提基础,如果无德之人得到了厚福,犹如修筑高墙不打好地基,很快就会溃散。周朝人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会从民众中听取意见、考察民情、惩恶扬善,所以统治者必须勤政爱民、任用贤明的大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也载郑国执政卿子产之言:

    “德,国家之基也。有基不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主张为政者要致力于修养好德,这样民众才会和乐,民众幸福国家才会长久。

    “考终命”是指“老而得善终”,强调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将“考终命”作为五福的收尾,体现了古人善始善终的观念。《论语·学而》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生命安详地走到尽头,抱有一种平静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古人死亡哲学的体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鲁国大夫叔孙豹对“死而不朽”的看法: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深刻影响了古人的观念,成为人们追求人生意义的重要寄托。

    《洪范》五福观念影响深远。南宋人蔡沈在《书集传》中提到,《洪范》五福排列的顺序体现了福之急缓先后:

    “人有寿,而后能享诸福,故寿先之。富者,有廪禄也。康宁者,无患难也。攸好德者,乐其道也。考终命者,顺受其正也。”

    即长寿是一切福祉的基础,在此之上方能有富、康宁、攸好德和考终命之福。在圆明园“天然图画”景区内有一座康熙定名的“五福堂”,并御书“五福堂”匾额。乾隆四十九年(1784),奕纯的第一子载锡降生,这是乾隆的第一个玄孙,于是他在景福宫题写了“五福五代堂”匾额,并写作了一篇《五福颂》,表达了对五福的追求。

    随着时代发展,汉代学者桓谭《新论》中记载的五福已经有所变化,成了“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汉代人追求社会地位尊贵、长宜子孙,这是对《洪范》五福的世俗化发展。明清以降,民俗观念中的“五福”则是“福、禄、寿、喜、财”。这“五福”分别对应五位神官,其中福星包含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和目标,禄星代表官贵、权力,寿星代表高寿、长命百岁,喜神象征吉祥喜庆,财神掌管财运。

    (作者风叶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古装 #周末 #卢昱晓 #王星越 #吴宣仪 #倪虹洁 #黄圣池 #刘些宁 #陈鹤一 #柯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