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180天重启计划 >《180天重启计划》:一部女性家庭情感的“互文式”寓言_研讨丨《180天重启计划》:都市亲情题材的创新表达

《180天重启计划》:一部女性家庭情感的“互文式”寓言_研讨丨《180天重启计划》:都市亲情题材的创新表达

作者:投稿 时间:2025-03-23
  • 《180天重启计划》:一部女性家庭情感的“互文式”寓言

    作者:吕帆,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我还能不能再做一回你的孩子?”

    这句台词来自近日热播的《180天重启计划》首集,将现代女性家庭情感的“软肋”与“铠甲”刻画得细腻而犀利。作为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平台播出的第四部李漠导演的作品,此次聚焦一对母女的“再相逢”:失业失恋的90后顾云苏(周雨彤饰)与意外怀孕的70后母亲吴俪梅(吴越饰)在陪产的180天中贴近彼此的生命,从互不理解到共同成长。

    在剧集满满的细节与情感之外,若靠近其女性故事的内核、走进温情叙事的肌理,《180天重启计划》还从“时间”“空间”“心灵”三个层面构建起了与同类题材有差异化的创作理念与内涵呈现。

    时间:更精巧的“代际故事”

    从时间维度看,剧集以母女的180天相处作为主线。在陪产也是陪伴中,代际关系完成了从“被困”到“解脱”再到“重新出发”——题名中的“重启”,既是目标,也是过程。

    谈到亲密关系,国产剧集的视角往往偏于横向、向下,突出为聚焦婚恋、育儿等主题,向上的代际关系往往被忽略了、老人这一社会重要形象更是经常被符号化。这虽有平台和主创对剧集市场的实际考量,但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单纯的“伴侣议题”,恰如心理学所告知的:“如果说离开原生家庭是人的第二次出生,那么,建构亲密关系就是长成全新自我的最好也最难的路径。”

    《180天重启计划》的创新或回归正在于此:它既展现母女关系,呈现“原生家庭”的来龙去脉,也聚焦两代人28岁的“第二次出生”,以爱恨情仇和个体成长,归于都市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但剧集的特点在于:它没有靠关系和代际的裂缝营造冲突与危机,而是主动地颠覆传统家庭剧中“母亲照顾女儿”的刻板模式,刻画了一组“非典型”的代际关系。

    首先,身份反转带来了戏剧张力。顾云苏在不情不愿中成为母亲的陪产护工,为戏剧带来了可能性、趣味性。剧集延续李漠导演善于营造氛围、刻画细节的手法,营造出种种心照不宣的小趣味、小尴尬、小共鸣,嘴角带笑又偶有启迪的轻喜剧风格,让观众得以在轻松愉悦的代入感中,突然被击中、感动、领悟。

    其次,日常语境提供了丰富可能。顾云苏要学习的“关系课题”不仅指向母亲,还包括同住一个屋檐下不甚相熟的继父、无血缘关系的弟弟、渴望破镜重圆的生父,甚至包括母亲的原生家庭、往日伤口与新的危机。日常生活的多个维度渐次展开,观众也更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认同和体味。

    最后,个体差异展示出沟通要义。母女两人的个性看似迥异,顾云苏叛逆张扬,吴俪梅温润坚定,女儿更是靠一场“口嗨”开启了整个故事。但无论面对职场困境或家庭矛盾,她们仍有耐心和能力去寻得理解的可能。正因代际沟通本是一场无法定输赢的“无限游戏”,“双方博弈”与“自我革新”才会借助一次次心与心的触动、一场场经由打磨的沟通,让亲密关系不断生成新的枝叶,庇护乘凉的人们。

    空间:另一种“穿越形式”

    如果说时间为观众带来了“历时感”,空间则提供了“穿越感”。这当然不是指主人公具有穿越时空的超能力,而是导演如一名称职的导游,不断以插叙、跳切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往返于母亲与女儿的人生现场。

    但不同于常规的双线叙事,《180天重启计划》不仅意在交代来龙去脉、丰富人物形象,更要让“空间”撕裂人生、“裂缝”见证成长。以吴俪梅为例:作为家庭主妇,28岁的她羡慕职场女性,想走出相夫教子的小天地,去求学并从事一份“体面点的工作”,丈夫却无动于衷,只觉得“奔三的人还读什么书?”吴俪梅的抉择是跨过这条鸿沟,即便一地鸡毛、何惧一无所有;而当48岁的她因怀孕再次步入人生新阶段时,当年的吴俪梅摆脱婚姻追求独立的“出走”,与顾云苏在迷失中重启生活的“回归”,形成了“一门之隔”的两个空间——既是家门,亦是心门。从此角度看,剧集延续并拓展了“娜拉出走”的意义与价值,并赋予了当下的新义。

    两个空间、两种心态、两份思量,通过两代人在28岁的困境映照,两人最终完成了成长与救赎的主题。这对不时争吵又密不可分的母女组合,既展现出关系中的复杂微妙,又暗含血缘中的坚不可摧。虽然她们总在碰撞甚至争吵,但从靠近与弥合中偶得的“灵犀一瞬”,方如雪夜煮茶的静谧、似围炉夜话般亲密,却只会发生在千帆阅尽、风雪夜归之时。《180天重启计划》以铺陈多条时空线的“笨功夫”,只为让这种难以言传的感性时刻灵巧地发生,心开悟解。

    心灵:不一样的“女性议题”

    当理解了母女间“互文”式的困境与应对,社会议题的现实映射便自在其中。剧集直指女性群体在不同年代中面临的恒久议题,如职场困境、大龄女性婚育焦虑、重组家庭问题等,通过吴俪梅和顾云苏的“个例”,给予观众“爱自己最重要”“我的价值由我创造”等的“共情”,并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我价值,在事业、生活与感情等等维度,为自己提高“可行能力”的下限,从“想要被爱”的桎梏中逐渐认识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是“我之所以为我”的体现。恰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世间最有意义的行为不正是不求回报地付出吗?这种行为的回报不来自他人,而来自我们自己。”

    于是,故事开头顾云苏救命式的呼喊——“我还能不能再做一回你的孩子”——便与故事的最终走向产生了意义的升华:爱是主动地“站进去”,而非被动地“坠入”;不要怕人生“出现问题”,但要审慎地对待“回避问题”。

    论至此处,我们可以更明晰地看到主创们的另一层着力:它尝试将冰冷的“议题”回归一种善意、温和、向前的气质。若以纵观的视角——而非某个片段——去看待这部剧集,很多主题其实已悄然变化,比如从“女性成长”到“共同成长”,从“自我救赎”到“彼此成全”,从“个体独立”到“代际相融”。因为议题常新、无常在,但生活理应继续向前。

    “人的心灵是一座花园,不耕耘就会杂草丛生”,《180天重启计划》在当下社会环境的价值,恰是它希望从心灵给予建议,让爱意弥合裂痕。正如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所主张的:人生来就是为了建构关系,我们需要通过外部关系才能见证自己的存在,更能重塑自己的存在;而亲密关系的终结解法,总是有关“看见自己”,进而“成为自己”。

    180天,并不长,愿人人都有一段这样的时光。

    来源:光明网

  • 研讨丨《180天重启计划》:都市亲情题材的创新表达

    3月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80天重启计划》研讨会现场

    《180天重启计划》是一部具有轻喜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从母亲吴俪梅的人生和女儿顾云苏的人生互为镜像开展叙事,以轻快的笔法书写现实主义新家庭的故事。该剧也触及了诸如职场竞争、家庭关系、心理健康等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剧中人物所遭遇到的困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也让观众产生共鸣。

    多元书写女性叙事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维介绍了这部剧重点聚焦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该剧创新地呈现了母女叙事,重塑了爱的命题”,电视剧《180天重启计划》跳出了大龄剩女被催婚传统叙事的套路,以180天同居试验为线索,讲述了失业女儿给怀孕老妈陪产的亲情关系倒置的故事,依托创新人设和颠覆母女关系,叙事重点落在两位女性角色之间的深层关系和动态交流上。

    《180天重启计划》剧照

    其次,从“她困境”到“她力量”,多元书写了女性叙事。“剧集并未采用独立女性的逆袭,闺密之情等类型化的叙事套路,而是聚焦三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双重语境下的生存博弈,通过三代女性的互动,既展现了女性经验的代际传承又揭示了不同年龄层面临差异化的困境。”刘维谈道。

    刘维谈道,该剧也以家庭为文明切片,开启了社会议题探索的新路径:“《180天重启计划》以重组家庭的微观切口,构筑了一个观察当代社会问题的多棱镜,剧中展现了职业性别的偏见、生育歧视、家庭暴力、重组家庭的权利协商,代际沟通等更广阔的问题,但通篇没有刻意呈现情感的撕裂,而是在细腻描绘中传递了层层温情。”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伟刚从文旅融合的角度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多地代入人物,“我们深入开展了‘跟着影视剧游浙江’活动,发挥影视剧的长尾效应。在该剧播出期间,剧中的同款景色、特色人文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让观众通过剧看到了杭州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与迷人的自然风光的城市,在播出后我们还联合推出了‘不做工作NPC’,‘跟着顾云苏重启春日杭城DMA’宣推活动,精选剧中十个取景位,两条人生重启路径,召唤杭城的百姓跟着女主顾云苏的脚步实地打卡杭州的街巷里弄,重启专属自己的春日剧本。”

    探寻亲情议题的轻巧解法

    作为芒果TV签约导演李漠“情感三部曲”的亲情篇章,《180天重启计划》延续了其作品中一贯的情感细腻与人文关怀,创作团队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轻巧而厚重的亲情图谱。

    导演李漠

    会议上,《180天重启计划》导演李漠认为,电视剧创作应该是关心大众的表达,应该把视角放在更广泛的人们的生活中。因此该剧的创作初衷是希望通过这部剧聊一聊“如何跟父母重新建构亲情关系”,如何能把在亲情关系中难以讲出口的关心和爱,用某种方式表达给对方。如果能够通过这样一部剧,让大家能察觉到平日里那些被忽视、被放弃的事情,就是创作者努力创作的最大意义。

    演员刘畅

    剧中徐文斌的饰演者刘畅感慨,演员和角色之间是一种相生关系,角色注入了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在帮助演员成长。戏里的徐文斌因为这对母女获得了成长,戏外的我们也从互不相识到因为一部剧成为了互相爱护的家人朋友,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我们应该更加珍视现在我们拥有的美好的创作环境,用心去对待我们的工作,传递真善美。

    演员吴越

    剧中吴俪梅的饰演者吴越分享,《180天重启计划》像是写给妈妈的一封情书。剧中的吴俪梅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任性的、做出决定后义无反顾的、有些少年感和天真之气的中年妇女,在阳光的照耀下她犹如一株向阳而生的植物,与此同时,她也拥有自己的深情和诗意。很幸运,在三个多月的拍摄工作中遇到了超级认真负责并善于合作的创作团队。在这条艺术前行的路上,无论晴多雨少,还是风多雪多,只要热爱不懈怠,只要摆放好坚持和妥协,真诚总能换来真诚,情深意切总能换来坦诚相见。

    以镜像故事引发代际共鸣

    通过“母女互为镜像”的叙事设计,《180天重启计划》铺开了中国式亲情中复杂而别扭的情感褶皱,通过错位、碰撞、重构的“母女人生重启实验”,让代际冲突转化为理解共生的契机,让观众在共鸣中反思家庭、亲情与自我成长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剧集还用“不完美”的真实形象塑造化解荧屏刻板印象,为家庭剧创作开辟了更具生活感的表达空间。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180天重启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常规题材、常规价值表达上展现出了非常独特的、极致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特点,让常规题材焕发出新意。主创人员用特别喜剧、幽默、诙谐的方式,表现出了现实质感和值得细品的人生况味。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表示,《180天重启计划》以一对非比寻常的母女关系作为主线,延伸出了一个复杂治愈又温暖的故事,有很强的戏剧张力。代际差异,女性意识、职场境遇等一系列话题,使该剧有了更多生活与时代的底色。母女关系、家庭关系的重启,也展现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的重启。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认为《180天重启计划》用更开阔的创作视野表现了女性成长和女性意识,双时空叙事表达开启了女性跨代际的对话,揭示了女性成长的共性问题。同时剧中男性形象设置的多面相,撕开了传统家庭剧的温情面纱,在荒诞与温情喜剧的平衡中为观众开辟了思考空间。

    《180天重启计划》剧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认为,作品以轻松幽默的基调,细致入微地再现了母女二人在家庭日常相处中的摩擦与碰撞,从中不断深入彼此、给予理解和支持,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的温暖历程。在这对“非典型”母女的家庭故事背后,深度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属于两代女性的精神对话场域,既有对传统家庭剧叙事惯例的超越,也为观众提供了审视代际差异问题的生动视角。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180天重启计划》更多展现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对两性感情的探索,尤其是对女性的独立意识、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导演相当程度地、自觉地将生活美学化,在艺术表达上是成功的,给电视剧创作总结了经验,提供了思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朱正文表示,站在传承的角度,站在未来的角度,我们尤其希望看到年轻一代创作者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审美表达。像《180天重启计划》《我在他乡挺好的》《装腔启示录》这些作品,在年轻一代创作群体中有其独到之处,在品质上实现稳定输出,展现出创作团队的才华,也让人对他们未来的创作有了更高的期待。

    澎湃新闻记者高丹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180天重启计划》:家庭剧构筑代际对话新场域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何天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在当代家庭剧创作中,代际差异常被视作构成其戏剧张力的重要叙事元素。创作者在探索提升作品可看性的同时,也尝试由此透视家庭文化变迁,以形成对现实的观照。如何基于代际差异问题形成创作层面的真正对话,深入洞察代际关系变化并从中寻求温情理解,成为家庭剧创作的焦点问题。

    近期播出的家庭剧《180天重启计划》,讲述了28岁的顾云苏在经历失恋和失业双重打击后,与48岁怀孕的母亲吴俪梅同住,开启180天陪产生活的故事。该剧以轻松幽默的基调,细致入微地再现了母女二人在家庭日常相处中摩擦、碰撞,从而不断了解对方、给予支持,最终实现共同成长的温暖历程,书写了一场跨越年龄、观念与时代的情感互动。在这对“非典型”母女的家庭故事背后,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属于两代女性的精神对话场域。这既有对传统家庭剧叙事惯例的超越,也为观众提供了审视代际差异问题的生动视角。

    剧中,吴俪梅在28岁时毅然离开了一段物质充裕但精神世界匮乏的婚姻,勇敢投身职场,追寻自我价值;多年后,同样在28岁,其女顾云苏不愿接受被男友预设的人生轨道,同样选择分手、辞职,重启自己的生活。这些看似“冒险”的改变背后,是不同女性跳出被传统社会评判体系捆绑的勇气,反映了当代女性走出家庭、不断找寻自我的精神追求。

    《180天重启计划》在叙事手法上也进行了巧妙探索,采用双线并进的折叠时空结构,让母女两代人的经历情境形成互文。剧中回溯吴俪梅年轻时面对的社会困境,与顾云苏当下的职场选择交相呼应,使观众在时间的流动中,看到社会变迁和女性成长的历史脉络。这段跨越几十年的蒙太奇讲述,不仅构建了女性生存境遇的纵向坐标系,还展现出女性的坚忍品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承。母女之间的代际对话,在一次次冲突与理解中构建起情感共鸣。吴俪梅曾坚定地告诉女儿:“不是自己挣的,不要也罢。”多年后,顾云苏在职场挑战中,也用同样的态度回应世界:“不是我自己挣的,我一样都不要。”母女间的关系不只是家庭角色的互动,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延续。

    在代际关系的塑造上,该剧突破了传统家庭剧长辈对晚辈单向输出的模式,创造性地呈现出90后“亲妈系”女儿与70后“闺蜜系”妈妈的新型母女关系。剧中母女既是拌嘴不断的室友,也是相互照顾、共同体验新鲜事物的伙伴,在家庭关系中建立起更加平等的对话空间。这种温暖的互动模式,让年青一代在家庭叙事中获得了更多的可见度,也为观众提供了增进代际沟通的新思路。与此同时,该剧关于家庭、亲情的探讨并不止步于此。在情感脉络上,作品从两代人延展至三代人,将外婆这一角色纳入讲述。在面对三代女性育儿理念的差异时,她们摩擦不断,后来顾云苏外婆离世,吴俪梅逐渐意识到母亲的苦心和不易。外婆作为传统母亲角色,其加入使剧中的家庭关系呈现得更为立体、真实。

    此外,剧中的男性角色同样打破了家庭剧惯有的刻板设定,他们并非完美无缺,却都拥有直面不足、改变自我的勇气。男性角色的成长与剧中女性角色的转变同频共振。这种对家庭关系鲜活且多维的刻画,不仅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关于家庭和代际关系的基本想象,更重新诠释了亲缘关系的本质——那些在相互碰撞中逐渐生长的理解与情感连接,与天然的血缘关系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立足社会变化进行深入自我的个体审视,《180天重启计划》以温暖细腻的叙事笔触,打开家庭剧创作创新的空间:用平等对话消解偏见,以相互理解重构亲情,这样的探索无疑具有珍贵价值。作品仿佛一场代际相处的“影像实验”,在颇具巧思的叙事中唤起关于代际连接的再思考。期待国产家庭剧有更多这样的创作探索,以不断开放的视角深入代际议题,以生动表达触及更多年轻人,让家庭故事不仅能够成为代际亲情关系构建的注脚,更成为观察当下真实社会现状的窗口。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9日14版)

#现代都市 #周雨彤 #吴越 #刘畅 #耿乐 #何洛洛 #陈明昊 #朱茵 #韩东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