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平凡,也要无所畏惧——吉米·巴特勒
吉米巴特勒原本是那个有千万个理由去选择放弃,但他却偏偏成了最努力、最积极向上的那个人,他在篮球中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而努力则是他成功的关键。 巴特勒在十三岁时,他被亲生母亲赶出家门。原因竟是他长得丑,再加上刚出生就被父亲抛弃,巴特勒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没有人愿意收留他,他只好去找的朋友们,寄宿在别人的家中,这样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在这种成长环境之下,他可能为了生存从而误入歧途的。但是巴特勒并没有因此而堕落下去,因为他有他热爱的运动,那就是篮球。 因为篮球,巴特勒认识了对他生命对他帮助最大的一个人,乔丹·莱斯利。莱斯利找到了巴特勒,要与他单挑,也正是因为这场单挑,巴特勒结识了与他志同道合的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 莱斯利邀请巴特勒去自己家中做客,并且在知道巴特勒的遭遇之后,乞求自己的母亲和继父,希望他们能够允许让巴特勒留在自己的家庭中一起生活。最后莱斯利的父母在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将巴特勒留在自己的家中。当巴特勒回忆起这一段时光时说道:他们愿意收留我,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好人,好人就会做好事。 直到巴特勒高四毕业,他也才一米八八,没有任何一所NCAA大学愿意为他提供奖学金。尽管巴特勒在高四时凭借自己的努力拿下场均十九分,入选地区最佳阵容,在球探们的眼中只有身体天赋。像巴特勒这种努力的人,他们不会在意的。巴特勒只得先去一所大专学校打篮球。尽管如此,巴特勒没有放弃自己,如果这个时候他不继续努力,他将一无所有。一年后,他获得了全美初级学员第一阵容的提名。 -
《无所畏惧》:在这个时代,英国人仍有以卵击石的勇气
ITV的新剧《无所畏惧》(Fearless)是文化/新闻界送给英国人民的一封浪漫情书。
它以2002年英国国防部武器专家大卫·凯利的“自杀”黑幕作引子,2003年伊战前夕英国一处美军基地的高层秘密会晤及杀人意外为导火索,跨越14年接续到今日反恐事态,格局很大。
片头即彰显野心和立场——一个小女孩在高墙上走路,墙体上出现影响近代英国政治走向的事件:
1978-1979年工会大规模罢工,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上台;
1984-1985大规模矿工罢工事件;
1989年4月15日英国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发生大规模踩踏;
2007年主战的布莱尔结束十年任期;
2017年3月22日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袭,影响英国脱欧公投。
当小女孩走到墙的尽头,出现了唯一的非英国场景,是特朗普在密西西比州东南部城市比洛克西的集会上怒斥记者。
小女孩是剧中女主角的幼年,却更像ITV的自喻:不偏不倚行于危墙,抨击的非哪一个党派,而是试图站在(道德)高点关注英国国运。
如何把大事件串在一起,还要在6集迷你剧中完成,编剧帕特里克·哈宾森(也是《国土安全》和《24》小时的编剧之一)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作为犯罪/悬疑类剧集,切入点很自然是一宗谋杀。
人权律师艾玛·班弗尔(海伦·麦克洛瑞饰)接下一宗陈年旧案,已服刑14年的凯文·拉塞尔(萨姆·斯温斯伯里饰)被判谋杀一名女学生,杀人的方式是重击加活埋。拉塞尔的前未婚妻找到班弗尔请求翻案,班弗尔同意接手。
同时班弗尔的家中还住着一位英籍叙利亚医生的家人,被反恐部门日夜监视。作为这位医生的代理律师,她坚信医生赴叙利亚是为救治难民和筹措善款,并非服务于IS。
饰演班弗尔的女演员麦克洛瑞接下这个角色是因为钦佩这个人物是“猎手”,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凭理性作反应,从不感情用事。她的信仰是“法律”,出发点却是人与人之间发乎天然的信任,对懦弱的嫌疑人拉塞尔的坚信来自与他短短的相处时光。
两者的结合,令这个角色魅力非凡。
女律师班弗尔的形象在近年的英国荧幕上越来越多。通常是职业女性,尤其是司法系统的中年女性,兼具理性和感性,布满皱纹的脸因为人格魅力而美丽。
很可能与大环境有关,在经济持续衰退,难民涌入导致民众安全感急降的时代,观众更愿意在屏幕上看到正义而温情的女性。
一个更重要的特质是,这些女性角色在政治势力面前保持中立。她们只捍卫自己信仰的司法和正义,面对复杂局面时又有本性的善良支撑,最终逢凶化吉,大快人心。
回到《无所畏惧》。查案初,班弗尔以为自己的对手是当年办案警察的武断和求功心切,后来发现司法体系互相袒护。
更进一步,她发现少女被杀案和事发时近在咫尺的美军基地有关。少女遇害当夜,一组英美高层在此秘密开会。第二天,少女的美军男友被紧急调走,伊战随即爆发。于是班弗尔的对手又从司法体系涨大为英国权力机构的金字塔顶端的集团,要战胜这群精英几乎不可能。
稍微了解一点历史,会发现剧中几位主要角色各有对应。
自杀的武器专家是戴维·凯利。2003年,他在国防部的武器调查报告中对“萨达姆政府拥有45分钟内发动生化武器袭击的能力”生疑,怀疑这句话是布莱尔政府为争取民意发动战争故意添加。
BBC披露这则新闻后凯利作为匿名消息源的身份遭公开,他在接受国会质询后割腕身亡,BBC总裁加维因·戴维斯亦引咎辞职。
迈克尔·甘本饰演的角色影射负责调查“凯利事件”的大法官赫顿,工党领袖新星马修·怀尔德(吉米·巴姆博饰)一角显然有托尼·布莱尔的影子。
一开始,班弗尔完全按照法律行事。被庞大的对手逼到边缘后她一度妥协,以求最起码能换来已入狱14年的拉塞尔的自由。
然而她后悔了。当年因为懦弱被迫认罪,看见希望又被扑灭的拉塞尔一头冲向疾驶的卡车。
该剧的视角如片头所示自上而下,所及之处除了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也下及民众。
拉塞尔象征民众的懦弱和良善如羔羊,遇害少女的家人易被煽动又目光狭隘,是民众的又一面相。
《无所畏惧》的推理部分不算精彩,案情的真相也雷同于此前看过的数部剧集。班弗尔像猎犬一样一心向前冲的过程看起来太过理想化,你会怀疑金字塔顶端的人是否真的那么保有善良不敢像掐死蚂蚁一样除掉班弗尔,也质疑容易被煽动的民意如果真如洪水凶猛,班弗尔为何能顺利渡河。
但天真一点也不要紧,要紧的是此时的英国需要这样一部剧集。
它在伊战黑幕、脱欧公投后恐袭仍不断的时刻为公众带来一个无畏无惧绝不低头的女律师形象,让人觉得一切都有希望。
《无所畏惧》几乎是个神话,但这个神话亦触及隐晦的难题。
比如这个影射布莱尔的工党新星领袖的角色,他虽然有罪,但如果他的本质良善占上风,又真有能力带领英国走出迷雾呢?他的罪能否被掩盖,以牺牲一两人的代价为国家换取更大利益?
但显然《无所畏惧》的编剧相信的是一个更理想的运作方式:首先保证公正,让个体利益得到保证。
影视剧是时代最好的镜子,在这个时代,英国人却仍然愿意发扬以卵击石的天真。
-
《以和为贵》吉米做话事人不是偶然是必然,三人淘汰是时代牺牲品
杜琪峰的大名在港片导演中是处于佼佼者,拍摄手法也是独具一格,代表作《枪火》三部曲更是小成本电影,却收获颇丰,叫好还卖坐,而杜琪峰更经典的莫过于《黑社会之龙城岁月》与《黑社会之以和为贵》,这两部经典影片是冲着《教父》风格出来,完全有资格跟《无间道》一较高低。
今天就来说一说杜琪峰的这部影片《黑社会之以和为贵》
影片背景是香港90年代,那个年代鱼龙混杂,各大势力盘根错节,而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帮派内部权利交接的问题,黑帮好比一个国家,需要一个领头羊来引导帮会走向辉煌。
两年一次竞选话事人更说明了这个帮派比较正规化,话事人能者得之,不能者下野做一个元老,对于两年来说确实有点短了,眨眼便过去了,两年匆匆一过又是选话事人,更容易造成帮派内部内耗,得不偿失,不过剧情就是这么设定,不在多说。
三个半势力竞争话事人
剧情是三个半方势力竞争话事人,为什么还会有半个?当然还有个飞机,乐少,东莞仔,吉米。
乐少答应飞机让他做话事人,飞机自己也当真了,替乐少干了不少脏活累活,飞机是属于古典古惑仔,有点愣头青,以为靠打打杀杀就可以做话事人,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飞机代表的就是守旧派,最后被乐少当为枪使唤。
乐少
刚出场以为乐少呈现出是一个大争不争的人物,什么事都闲庭信步,无所畏惧的态度,感觉这人沉重低调内敛,在影片的后半部爆发出的野心让人觉得隐忍不发,一发不可收拾,野心极大的人物,第二部乐少毕竟已经做过话事人了,不可能再有机会,但乐少强大的野心竟然想连坐,邓伯明确告知乐少不可能。
东莞仔
东莞仔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通过自己敢打敢拼的性格顺利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地盘,其实说白了跟飞机一样,只不过是飞机的放大版,那个年代已经不需要敢打敢拼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不容易控制,所以已经被时代抛弃。
吉米
吉米是一个生意人,从根本上不愿意步入帮会的人物,但是又利用了帮会的关系,让自己的生意在帮会的影响下走的更加平稳,对话事人毫无兴趣的他,硬生生被逼成为话事人,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自己人,连自己喜欢的女人都不是,他想要在山上建一栋房子,请医生,请律师,仅仅只对女友说过,但后面的剧情,背后的势力明显知道,证明他已经被出卖。
话事人之争
对于吉米,乐少作为上一代的话事人心里没底,而东莞仔更没底,这个喊打喊杀的人物再吉米面前有种自卑感,乐少东莞仔联手对付吉米,但二人有互相不信任,心里不惜除之而后快,但二人势力仅仅够持平吉米,吉米财力颇大,二人只能联手。
吉米从被逼去竞选话事人之前已经做好了万全之策,除掉自己的保镖,上层邓伯力保吉米,也被乐少除掉,上层分为两派,一派支持乐少,一派支持吉米,东莞仔就有点多余了。
这部剧没有让人感觉古典古惑仔的热血澎湃,只有阴煞心机,最后吉米能胜任话事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东莞仔没头没脑,乐少做事没有规矩,只有吉米只想做一个生意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吉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让吉米打破规定做永久话事人也是长远打算,吉米做话事人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