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我叫赵出息 >不简单!广西“扁担姐”收养86个娃20个上清华北大_“惠”农金融暖人心“贷”出春天新希望

不简单!广西“扁担姐”收养86个娃20个上清华北大_“惠”农金融暖人心“贷”出春天新希望

作者:投稿 时间:2025-04-08
  • 不简单!广西“扁担姐”收养86个娃20个上清华北大

    专访人物

    麦琼方,汉族,今年60岁,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退休职工。曾荣获自治区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获2015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

    专访背景

    从1979年至今的39年里,麦琼方用一根根扁担将自筹的米、油、衣服等爱心物资担进深山的壮乡苗寨,先后收养86名孤贫儿童,替27位孤寡老人送终。“扁担姐”成为网红,她的感人事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日前,“扁担姐”收到了当年助养孩子的新年祝福。2019年1月18日,她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

    谈公益

    39年挑坏20多根扁担

    捐助三四十吨

    39年收养86个娃,甚至还有越南女孩,有人当市长,有人开店创业,有人当兵,49个儿女现在在国外工作生活,国外的孩子每年组织给非洲援助药品……

    1月18日,麦琼方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时不时被打来的电话打断,“我的扶贫,从1979年就开始做了……下午还要参加一个公益组织的会,快过年了,筹划组织很多公益活动,确实很忙”。略带歉意的解释中,记者能想见一个终日忙碌的“扁担姐”身影。

    1979年,麦琼方资助达江乡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去桂林上大学,当时的麦琼方只是医院洗衣房的一名勤杂工。从那一年开始,麦琼方开始了自己乐善好施的义举,一发不可收拾。

    1983年,田林县平洋屯一位瑶族妇女看病住院,没人照顾,麦琼方义务给这位妇女送了一个多月的饭。后来,麦琼方到平洋屯看望这名妇女时,发现大山深处这些村寨缺衣少粮。麦琼方由此萌生了筹集爱心物资,用扁担挑着送到山里去的念头。

    39年来,麦琼方基本上每隔一个月就进一次山,将收集到的捐助物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她的爱心足迹踏遍百色、河池的12个贫困县(区),延伸到贵州的册亨、安龙、安顺,四川的攀枝花、云南勐腊等地。

    麦琼方告诉华商报记者,经年累月下来,她挑坏了20多根扁担,大家也因此亲切地叫她“扁担姐”。

    1985年,麦琼方在下乡送捐助衣物的途中,曾意外失足跌落悬崖下,因为地广人稀,直到深夜自己苏醒过来,因为曾在医院工作,她简单包扎后忍着剧痛四处搜寻失落的两袋捐助衣物,继续前行,把捐助衣物送到了目的地。

    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结婚后丈夫也成了扁担队员,儿子4岁时也成了小扁担队员,一家人挑着扁担进山。麦琼方告诉华商报记者,如今捐助要比当年方便进步很多,“大家建了一个爱心群,有100多人参与,需要捐助的时候,大家在群里商议,我买吃的,你出车,他负责联系村寨,几点集合出发,现在一次去五六辆汽车,一次相当于以前一年送的物资”。麦琼方说,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辛苦了,但还有些壮乡苗寨比较偏远,交通落后,没有村村通公路,汽车只能到村寨口,还是得肩扛背背,还得用扁担挑进去。她估算,39年来,捐助的爱心物资至少有三四十吨重。

    谈收获

    收养86个孩子

    20人考入北大清华

    弯弯的扁担,一头挑着爱心,一头挑着坚持。麦琼方回忆起前几年的艰难日子,不住感叹那是一段最难熬的时日。2004年,丈夫因故去世,家里经济拮据,麦琼方却收养了几十个孤贫儿童,她不仅资助这些孩子上学,还把无人抚养的孤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住。为了负担孩子们的开支,她被迫打好几份工。“我当时就是白加黑,白天从医院下班后,就去夜市摊上帮人串烤串、洗碗,深夜就去银行看门值夜班,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不能合眼睡觉的,银行给开800元……”麦琼方说,当时一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一个月下来工资加上打工挣的1750元,她要拿出1000多元负担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但她还是咬牙硬挺下来了。

    麦琼方在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有一年,她捐助的8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为了凑学费,她将哥哥、姐姐的房产证借来抵押,办了助学贷款。

    除了照顾、教育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韦晶,39年来,麦琼方累计收养了86个来自各方的孩子,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他们,孩子们对她感情很深,都管她叫“麦妈妈”。麦琼方说,因为广西离越南很近,这些孩子中,甚至还有一位来自越南的女孩,当年是在百色与越南紧邻的靖西县收养的,她一视同仁地悉心照顾。这名女童后来回国,大学毕业后再度来到中国,现在北京工作。

    谈及拥挤的家,麦琼方深有感触。“我丈夫原先是电信职工,我们现在住的这套86.5㎡的住房是房改房,是丈夫单位和我们医院分的,最多时家里同时住进来16个孩子和3个孤寡老人。”麦琼方说,家里碗筷多、被子多、床多、凳子多,就像学生公寓,有好多架子床,大家睡上下铺,不够住就打地铺。

    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用功努力,她收养的86个孩子,其中有20人考入北大清华,有49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南非、泰国等工作学习。“这些孩子很有出息,除了上名校的,也有上中专、大专的,有的毕业当兵了,也有当警察的,做教师的,有的成为公务员,还有的当了市长,也有自己开店创业的。”说起这些,麦琼方很是骄傲。

    谈希望

    不求回报

    希望孩子们能传承善心

    即便生活如此艰辛,但麦琼方依旧执着地坚持往山里送衣物。“大家给我起绰号”七大姐’,百色话里就是疯疯癫癫的意思,我就是痴迷做公益……”麦琼方笑着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的凡人善举和执着的精神常常感动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她常常教导孩子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不会做人,读书再好走到哪里都没用”。孩子们也都很懂事,高年级的会辅导低年级的学习,课余时间会帮着种菜、喂猪、喂鸡。大家互相帮助,遇事有担当。

    当地很多人认为麦琼方教育有方,曾经登门要求把娇生惯养的孩子寄养在她家,愿意给钱,但麦琼方并不同意,她觉得这不是钱的事,“小孩子不能讲钱,要讲感情,讲志气。”

    2010年麦琼方从医院退休,每月能拿3000元退休金,她开始更大方地做公益事业。2010年起,麦琼方还组织志愿者每年腊八节都进行施粥,“今年1月13号腊八节,我们送出去8000多碗粥。”

    麦琼方说,她收养的这些孩子长大工作后,提出给1000元孝敬她,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她婉言拒绝了。“我没要孩子们的钱,我不让他们给钱,就是怕他们把给钱了事当成习惯,怕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怎样长大的,怕他们忘记回报社会,我希望他们能传承善心,有能力去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需要他们去体会麦妈妈的心情,麦妈妈不求他们回报的。”麦琼方说,这种爱心公益需要孩子们传承,“只有亲自去村寨里做这些公益的事情,谁家需要旧衣服,谁家需要袜子,谁家需要盐巴,你才真正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帮助。”

    麦琼方告诉华商报记者,以前她也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不愿意讲得太多,但现在她想明白了,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做公益,让更多的爱心传递下去。

    事实上,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也是按照她的话去做的。“49个在国外的孩子,其中有两位在南非工作,他们就联合起来每年组织两次给非洲援助药品,每次二三十万元,他们已经坚持了16年。”说到这一点,麦琼方感觉很欣慰。

    对话扁担姐

    我60岁了

    还想坚持把公益做下去

    收养86个孤贫孩子,不畏辛苦;39年如一日坚持做公益,乐此不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大爱情怀?1月18日,华商报记者与麦琼方作了对话。

    家里最多时住进19个人

    不会心烦意乱

    华商报:你有87个儿女,可能是全国孩子最多的母亲吧?

    麦琼方(笑):我收养了86个孩子,加上我的儿子,国内应该没有比我孩子更多的母亲吧。

    华商报:39年坚持做公益献爱心,养大87个孩子,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麦琼方:就是坚持我想走的路,做我想做的事,行善是快乐的,就是过日子能吃苦,这么多年就熬过来了,我好像很适应这种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生活状态吧。要负担这一切我能力有限,要说金钱,我可能是最穷的,但要说富裕我也许比李嘉诚还富有,因为我有这么多孩子(笑)。

    华商报:家里最多时住进来19个人,洗衣做饭,吃喝拉撒,会不会很忙乱,你会不会心烦意乱?

    麦琼方:不会的,我都适应了这种生活,进我们家门的,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做事,不用我分派,大家都很自觉,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我们家不是高级宾馆,也没有高级保姆,大家都靠双手,反倒大家一起生活,都很快乐。我的生日是3月21日,有时候忙得自己都忘记了,但孩子们会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吃饭时突然对我说:“妈妈,今天要加菜啊”,我愣了愣神,他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

    母亲一辈子乐善好施

    活了103岁

    华商报:当年你家里经济那么紧张,丈夫不幸去世,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公益?

    麦琼方:进山送捐助物资和资助孤贫学生,是我一辈子的事,我觉得很开心,没有为什么,我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我今年已经60岁了,岁月不饶人。以前做公益仗着年轻身体好,现在爬山进山感觉体力不行了,腰间盘突出和风湿病都来了,一下雨就疼,前两天脚都痛得走不了路,硬是拄着拐杖进山。这把年纪了,感觉累了就得歇歇。但我还想坚持这样做下去,也许做好事会上瘾吧(笑)。希望做公益行善积德,能长命百岁(笑),我的母亲也是一辈子乐善好施,她活到了103岁。

    做公益自己开心就行

    不管别人说风凉话

    华商报:别人有没有说过风凉话?

    麦琼方:当然听说过,但我这个人大大咧咧习惯了,我不在乎,做公益我自己开心就行,嘴在别人身上长着,他们爱说啥风凉话,我都无所谓。我的性格就是直言快语,反正天塌下来有人比我个高(笑)。你看,我很爱笑。当我挑着扁担进山送爱心物资时,听到人家说给的衣服如何如何、穿上很暖和时,我就特别高兴、特别满足,就忍不住想要继续做下去,这时候,谁还会在意那些风凉话,早当成耳旁风了。

    华商报:你和马云一起敲钟是咋回事?

    麦琼方:2014年我获得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奖励1万元,我把这笔钱全部用在了当地养老院的孤寡老人身上。2015年11月11日晚,双11盛典在北京水立方举行,作为获奖代表,我受邀请和马云一起敲响纳斯达克的开市钟声。这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专为“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举行的远程开市敲钟仪式。

    粉蒸肉、椒盐虾是拿手菜

    孩子们很爱吃

    华商报:大家说你烧菜烧得好,你有什么拿手菜?

    麦琼方:家里做饭都是大锅饭,我有几个菜孩子们很喜欢吃,像粉蒸肉、椒盐虾和“炸蛋”(油炸鸡蛋)等。有个孩子叫黄俊,都入伍当兵了,还念念不忘我做的椒盐虾,还说要带女朋友回来看我,可惜,黄俊后来因为救掉进冰窟的儿童牺牲了,当时只有24岁。

    华商报:你希望儿子找一个什么样的女朋友?

    麦琼方:韦晶30岁了,他长大了,找老婆是他个人的事情,我不要求什么,只希望儿子一生幸福。

    华商报:平常怎么过年?新年有什么样的心愿?

    麦琼方:前两天孩子们寄了新年贺卡,他们都回不来。以前过年,很多孩子会回来给我拜年,回不来的,大年三十也会打电话拜年。我也曾受孩子们邀请去国外过年。家里现在还有3个孩子,如果儿子去美国赶不回来的话,我们就自己过年。这两天孩子们也在计划,我也可能会去国外过年。

    我理解孩子们都长大了,都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工作都很忙,我不想过多地打扰他们。希望孩子们都能过好,身体健康!华商报记者李华

  • “惠”农金融暖人心“贷”出春天新希望

    春风送暖,大地复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复工复产的号角催人奋进,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各行各业的人们正卯足干劲,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

    为了不让资金短缺成为他们发展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贵州安龙农商银行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根据不同行业的资金周转需求,先后推出系列惠农贷款产品,在安龙这块热土上“贷”出一片春天的新希望。

    金牛贷农户致富脚步快

    廖旭斌是安龙县龙广镇的一名养牛大户,养有60多头牛。在养牛之初,得到安龙农商银行龙广支行30万元贷款资金支持。自己有技术,又有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廖旭斌的“牛”生意越做越大,从最初的几头发展到现在的几十头。

    “养牛本钱大,没有农商行的贷款资金,我养不起这么多头。”在廖旭斌心里,始终记得安龙农商银行的情。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牛市关停,每天的饲料款支出让廖旭斌不堪重负,资金紧缺成了压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

    在走访客户的过程中,安龙农商银行龙广支行了解到廖旭斌的困难。廖旭斌是龙广支行的老客户,在多年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勤奋踏实、正直讲信用的印象已经得到了龙广支行的认可。实地走访、资料收集迅速完成,没过几天,龙广支行就将廖旭斌的“金牛贷”额度调增为50万元,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2020年以来,安龙农商银行共计新发放金牛贷254笔,合计资金2541.9万元。安龙县更多的“廖旭斌”正乘着安龙农商银行“金牛贷”的东风,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快步前行。

    建房贷安居梦想有期待

    最近,安龙县新桥镇巧烂村底西组多了一幢两层新房,成了村里人关注的焦点。“罗志发的新房子修得大,这个男人有出息。”村里人都这么说。

    罗志发是新桥镇巧烂村底西组的农户,平时靠做泥水工维持生计,家里还有一个老人和三个小孩,一家六口挤在一层的小屋。房子小、房间少,居住空间严重不足,生活上带来诸多不便。

    扩建房子这件事在罗志发心里琢磨了很长时间。孩子逐渐长大,挤在一起居住不成样子。扩建房子,手里一时又拿不出足够的现钱。如何筹集到资金建房子,成了罗志发的烦心事,每次看着自家的房子,他总是眉头紧锁。

    安龙农商行新桥支行在巧烂村村委会了解到罗志发缺乏建房资金的情况,经过实地调查后,给罗志发发放了5万元建房贷款。不到一个月时间,罗志发家的两层新房就在村里建了起来。

    “感谢农商行对我家的扶持,我一定不辜负希望,明年把钱还上”。站在自家的新房顶,罗志发和新桥支行的工作人员说着感谢的话,在他粗糙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喜悦。

    贷款展期助企复产不等待

    陈勇是安龙县的青年创业者,自2016年开始在安龙县四头坡经营一家建材公司,公司规模较大,可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停工,前期购进的大理石大量囤积,公司周转资金紧张,无法按时偿还在安龙农商银行钱相支行的190万元贷款。“生产节奏都被打乱了,大理石卖不出去,原材料堆在厂里面,原来预备偿还银行的资金无法回笼,眼看着还款日快要到了,急得睡不着觉啊。”公司法人代表陈勇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安龙农商银行钱相支行在开展客户回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客户困难无小事,当天安排人员上门对接,收集贷款展期资料,按照快审快批的原则,为陈勇的贷款办理了展期手续,让陈勇能够放开手脚搞生产。

    “我们做企业,最怕资金链断裂,疫情就像天灾,那个都躲不掉,你们给我办理展期,是对我最大的帮助,有困难还是你们农商行最靠谱。”办好展期手续的陈勇高兴的说道。

    据悉,自疫情发生以来,安龙农商银行为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时还款的客户办理展期34笔,金额达555.34万元。最大限度消除疫情对企业的影响,解决了企业复工复产的后顾之忧。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 60岁“扁担姐”:39年收养86个娃20个上清华北大49个国外工作

    “扁担姐”麦琼方39年挑坏20多根扁担

    专访人物:麦琼方,汉族,今年60岁,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退休职工。曾荣获自治区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曾获2015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提名奖。

    专访背景:从1979年至今的39年里,麦琼方用一根扁担将自筹的米、油、衣服等爱心物资担进深山的壮乡苗寨,先后收养86名孤贫儿童,替27位孤寡老人送终。“扁担姐”成为网红,她的感人事迹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日前,“扁担姐”收到了当年助养孩子的新年祝福。2019年1月18日,她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专访。

    >>谈公益

    捐助几十吨39年挑坏20多根扁担

    39年收养86个娃,甚至还有越南女孩,有人当市长有人开店创业有人当兵,49个儿女现在在国外工作生活,国外的孩子每年组织给非洲援助药品……

    1月18日,麦琼方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时不时被打来的电话所打断,“我的扶贫,从1979年就开始做起来了……下午还要参加一个公益组织的会,快过年了,筹划组织很多公益活动,确实很忙”。略带歉意的解释中,记者能想见一个终日忙碌的“扁担姐”的身影。

    1979年,麦琼方资助达江乡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去桂林上大学,当时的她只是医院洗衣房的一名勤杂工。从那一年开始,麦琼方开始了自己的乐善好施的义举,一发不可收拾。

    1983年,田林县平洋屯一位瑶族妇女看病住院,没人照顾,麦琼方义务给这位妇女送了一个多月的饭。后来,麦琼方到平洋屯看望这名妇女时,发现大山深处这些村寨缺衣少粮。麦琼方由此萌生了筹集爱心物资,用扁担挑着送到山里去的念头。

    39年来,麦琼方基本上每隔一个月就进一次山,将收集到的捐助物品送到贫困户手中,她的爱心足迹踏遍百色、河池的12个贫困县(区),延伸到贵州的册亨、安龙、安顺,四川的攀枝花、云南勐腊等地。

    “扁担姐”将捐助物资挑进苗寨壮乡

    麦琼方告诉华商报记者,长年累月下来,她挑坏了20多根扁担,因此大家亲切地把她叫“扁担姐”。

    1985年,麦琼方在下乡送捐助衣物的途中,曾意外失足跌落悬崖下,因为地广人稀,直到深夜自己苏醒过来,因为曾在医院工作,她简单包扎后忍着剧痛四处搜寻到失落的两袋捐助衣物,继续前行把捐助衣物送到了目的地。

    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结婚后丈夫也成了扁担队员,儿子4岁时也成了小扁担队员,一家人挑着扁担进山。麦琼方告诉华商报记者,如今捐助要比当年方便进步很多,“大家建了一个爱心群,有100多人参与,需要捐助的时候,大家在群里商议,我买吃的,你出车,他负责联系村寨,几点集合出发,现在一次去五六辆汽车,送一次相当于以前一年送的物资”麦琼方说,虽然不像以前那样辛苦了,但很多壮乡苗寨比较偏远,交通落后,没有村村通公路,汽车只能到村寨口,还是得肩扛背背,还得用扁担挑进去。她估算,39年来,捐助的爱心物资至少有三四十吨重。

    >>谈公益

    收养86个孩子20人考入北大清华

    今年腊八节,“扁担姐”的腊八粥舍粥8000多碗

    2010年麦琼方从医院退休,每月能拿3000元的退休金,她开始更大大方地做她的公益事业。2010年起,麦琼方还组织志愿者每年春节前的腊八节都组织舍粥,“1月13号腊八节,我们送出去8000多碗粥,我从2010年开始,坚持做了9年。”

    弯弯的扁担,一头挑着爱心,一头挑着坚持。麦琼方回忆起前几年的艰难日子,感叹道那是一段最难熬的时日。2004年,丈夫因故去世,家里经济拮据,麦琼方却收养了几十个孤贫儿童,她不仅资助这些孩子上学,还把无人抚养的孤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住。为了负担孩子们的开支,她被迫打好几份工。“我当时就是白加黑,白天从医院下班后,就去夜市摊上帮人串烤串、洗碗,深夜就去银行看门值夜班,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半,不能合眼睡觉的,一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银行给开800元……”麦琼方说,当时一个月下来工资加上打工挣的1750元,她要拿出1000多元负担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但她还是咬牙硬挺下来了。

    麦琼方说,她在家里五个兄弟姐妹中最小。有一年,8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为了凑学费,她哥哥、姐姐的房产证要过来抵押,去办助学贷款。

    39年来,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韦晶,她累计收养了86个来自各方的孩子,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照顾他们,孩子们对她感情很深,都管她叫“麦妈妈”。麦琼方说,因为广西离越南很近,这些孩子中,甚至还有一位来自越南的女孩,当年是在百色与越南紧邻的靖西县收养的,她一视同仁地悉心照顾。这名女童后来回国,大学毕业后再度来到中国,现在北京工作。

    谈及拥挤的家,麦琼方深有感触。“我丈夫原先是电信职工,我们现在住的这套86.5㎡的住房是房改房,是我丈夫单位和我们医院给分配的,我们家里最多的时候同时住进来16个孩子和3个孤寡老人。”麦琼方说,家里碗筷多、被子多、床多、凳子多,就像学生公寓,有好多架子床,大家睡上下铺,不够住就打地铺。

    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用功努力,她收养的86个孩子,其中有20人考入北大清华,有49人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南非、泰国等国工作学习,“这些孩子很有出息,除了上名校的,也有上中专、大专的,有的毕业当兵了,有当警察的,有做教师的,有的成为公务员,还有的当了市长,也有自己开店创业的。”

    >>谈励志

    “怕孩子们把给钱了事当成习惯”

    即便生活如此艰辛,但麦琼方依旧执着地坚持往山里送衣物。“大家给我起绰号”七大姐’,这个在我们百色白话里就是疯疯癫癫的意思,我就是痴迷做公益……(笑)”麦琼方说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的凡人善举和执着的精神常常感动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她常常教导孩子们,“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不会做人,读书再好走到哪里都没用。”孩子们也都很懂事,高年级的会辅导低年级的学习,课余时间会帮着种菜、喂猪、喂鸡。大家互相帮助,遇事有担当。

    麦琼方收养的孤贫孩子很多也自愿加入和参与爱心公益活动

    当地很多人认为麦琼方教育有方,曾经登门要求把娇生惯养的孩子也寄养在麦琼方家,愿意给钱,但麦琼方并不同意,她觉得这不是钱的事,“小孩子不能讲钱,要讲感情,将志气。”

    麦琼方说,她收养的这些孩子长大工作后,提出给1000元孝敬她,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她婉言拒绝了。“我没要孩子们的钱,我不让他们给钱,就是怕他们把给钱了事当成习惯,怕他们忘记了自己是怎样长大的,怕他们忘记回报社会,我希望他们能传承善心,有能力去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需要他们去体会麦妈妈的心情,麦妈妈不求他们回报的。”麦琼方说,这种爱心公益需要孩子们传承,“只有亲自去村寨里去做这些公益的事情,谁家需要旧衣服,谁家需要袜子,谁家需要盐巴,你才真正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帮助。”

    麦琼方告诉华商报记者,以前她也不太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不愿意讲得太多,但现在她想明白了,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做公益,让更多的爱心传递下去。

    事实上,这些被收养的孩子也是按照她的话去做的,“49个在国外的孩子,其中有两位在南非工作,他们就联合起来每年组织两次给非洲援助药品,每次大约有二三十万元,他们已经坚持了16年。”麦琼方说到这一点,感觉很欣慰。

    >>对话扁担姐

    我60岁了还想坚持把公益做下去

    收养86个孤贫孩子不知疲倦;39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公益,而且乐此不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大爱情怀?1月18日,华商报记者与麦琼方作了对话。

    家里最多时住进来19个人不会心烦意乱

    华商报:你有87个儿女,所以你是全国孩子最多的母亲吧?

    麦琼方:(笑)我收养了86个孩子,加上我的儿子,国内应该没有比我更多的母亲吧。

    华商报:39年坚持做公益献爱心,养大87个孩子,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给我们回忆一下那种生活状态吧?

    麦琼方:就是坚持我想走的路,做我想做的事,行善是快乐的,就是过日子能吃苦,也就这么多年熬过来了,我好像很适应这种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生活状态吧。要负担这一切我能力有限,要说人民币,我可能是最穷的,但要说富裕我也许比李嘉诚还富有,因为我有这么多孩子(笑)。

    麦琼方参与爱心公益活动乐此不疲

    华商报:家里最多时住进来19个人,洗衣做饭,吃喝拉撒,会不会很忙乱,你会不会心烦意乱?

    麦琼方:不会的,我都适应了这种生活,进我们家门的,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做事,不用我分派,大家都很自觉,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我们家不是高级宾馆,也没有高级保姆,大家都靠双手,反倒大家一起生活,也很快乐。我的生日是3月21日,有时候忙得都忘记了,但孩子们会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吃饭时突然对我说:“妈妈,今天要加菜啊”,我愣神,他说“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母亲一辈子乐善好施她活到了103岁

    麦琼方说母亲(前一中)乐善好施,活到103岁,前一左是麦琼方独子

    华商报:当年你家里经济那么紧张,丈夫不幸去世,你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做?

    麦琼方:进山送捐助物资和资助孤贫学生,是我一辈子的事,我觉得很开心,没有什么为什么,我并没有刻意去做什么。我今年已经60岁了,岁月不饶人。以前做公益仗着年轻身体好,现在爬山进山感觉体力不行了,现在腰间盘突出和风湿病都来了,一下雨就疼,前两天脚都痛得走不了路,硬是拄着拐杖进山。这把年纪了,感觉累了就得歇歇。但我还想坚持这样做下去,也许做好事会做上瘾吧(笑)。希望做公益行善积德,能长命百岁(笑),我的母亲也是一辈子乐善好施,她活到了103岁。

    麦琼方常年进山落下了腰疼和风湿病

    做公益自己开心就行不管别人说风凉话

    华商报:别人有没有说过风凉话?

    麦琼方:当然听说过,但我这个人大大咧咧习惯了,我不在乎,做公益是我自己开心就行了,嘴在别人身上长着,他们爱说啥风凉话,我都无所谓。我的性格就是直言快语,反正天塌下来有人比我个高(笑)。你看,我很爱笑。当我挑着扁担进山送爱心物资时,听到人家说给的衣服如何如何合、穿上很暖和时,我就特别高兴、特别满足,就忍不住想要继续做下去,这时候,谁还会在意哪些风凉话,早当成耳旁风了。

    华商报:你和马云一起敲钟是咋回事?

    麦琼方:2014年我获得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奖励1万元,我把这笔钱全部用在了当地养老院孤寡老人身上。2015年11月11日晚,双11盛典在北京水立方举行,作为获奖代表,我受邀请和马云一起敲响纳斯达克的开市钟声。这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专为“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举行远程开市敲钟仪式。

    拿手菜粉蒸肉椒盐虾“炸蛋”孩子们爱吃

    华商报:大家说你烧菜烧得好,你有什么拿手菜?

    麦琼方:家里做饭都是大锅饭,我有几个菜孩子们很喜欢吃,像粉蒸肉、椒盐虾和“炸蛋”(油炸鸡蛋)等。有个孩子叫黄俊,都入伍当兵了,还念念不忘我做的椒盐虾,还说要带女朋友回来看我,可惜,黄俊后来因为救掉进冰窟的儿童牺牲,当年他只有24岁。

    华商报:你希望儿子找一个什么样的女朋友?

    麦琼方:韦晶都30岁了,儿子长大了,找老婆是他个人的事情,我不要求什么,只希望儿子一生幸福。

    华商报:平常怎么过年?新年你有什么样的心愿?

    麦琼方:前两天孩子们寄了新年贺卡,他们都回不来。以前过年,很多孩子会回来给我拜年,回不来的,大年三十也会打电话拜年。我也曾受孩子们邀请去国外过年。我家里现在还有3个孩子,如果儿子去美国赶不回来的话,我们就自己过年。这两天孩子们也在计划,我也可能还去国外过年。

    我也理解孩子们都长大了,都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家庭,工作也都很忙,我不想过多地打扰他们。我希望孩子们都能过好,身体健康!

    新年的脚步近了,“扁担姐”麦琼方祝愿孩子们幸福健康

    >>停不了的爱

    全国兄弟姐妹最多的人>>

    独子:妈妈痴迷公益源自外婆遗传

    扁担姐、麦妈妈39年献爱心不改初衷,生活在她周围的人怎么看。1月19日,华商报采访了多位她爱过也热爱她的人。来听听他们怎样评价痴迷公益的母亲、妈妈和大妈。

    19日,麦琼方的独子韦晶接受了华商报记者的采访。韦晶今年30岁,毕业于桂林旅游学院,现在从事旅游工作,接受完记者采访,他起身前往美国做学术交流。

    韦晶用专注、热情、淳朴六个字来总结妈妈,他说妈妈很伟大,也很不容易。韦晶承认,自己是全国兄弟姐妹最多的人。他记得当年上中学时,妈妈让他住校。周末回家时看到别人睡了自己的床,自己只能打地铺,会作何感受呢?韦晶酸酸地说没有特别的感受,因为很早以前,他就坐在外婆的背箩里去外面帮助别人,他感觉能帮助别人就很幸福。韦晶说,有时候家里突然住进来十多个同龄孩子,也担心过妈妈对自己的爱会减少,因为后来,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妈妈给他们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而他是妈妈的亲生儿子,每月只有400元。但他后来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苦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苦别的孩子,其实妈妈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视如己出,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

    这样的大家庭也造就了他身边的小伙伴也比别人多。“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一群有共同爱好,一样目标的人聚集在一起。”受妈妈的影响,他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可以帮助到这些兄弟姐妹,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

    谈到妈妈对公益的痴迷,韦晶说算是家族的遗传吧,“从我的外婆开始就这样帮助别人了,这是外婆遗传给了妈妈”。他曾对妈妈说,“只要你喜欢做公益,我会永远陪你走下去……”

    被麦琼方爱过的人>>

    麦妈妈助养巴马女孩考上西安交大

    麦琼方收养的86个孩子都有故事。“我们姐妹俩能有今天,全仰仗麦妈妈。”来自广西巴马的覃斯洁告诉华商报记者,她们姐妹俩如果没有麦妈妈的助养,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好生活,她们对麦妈妈充满感激。这对瑶族姐妹2岁时失去母亲,父亲外出打工音讯全无,姐妹俩孤苦伶仃,相依为命。麦妈妈得知家里的情况后,将她的妹妹接到百色,后来送进希望小学读书,还把她从打工的广东叫回来,帮忙给她在医院食堂介绍了工作,并托人把她送到百色三中读书。

    覃斯洁刻苦读书,2011年,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如今,覃斯洁在广州工作,不仅结婚,娃都1岁多了。姐妹俩每年过节,只要有空就会回百色去探望麦妈妈,她们一直对麦妈妈心怀感念。覃斯洁对麦妈妈的坚毅品格深有感触,“麦妈妈以柔弱之躯给他们撑起一个遮风避雨的家。”

    同样,爱心志愿者、外甥女黄子芸也对小姨的品格深有同感:“扁担姐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外婆首先就是非常善良的人,她见到乞丐蓬头垢面在菜市场捡地上的菜吃,就会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他们吃,还帮他们剪头发,把家里的旧衣服送给乞丐御寒。外婆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大5个孩子,个个都供去上学,可见有多坚韧的品质,所以扁担姐从小就耳濡目染,识得什么是善良,即便是在自己也经历了丧夫之痛的打击,仍然艰难地独立撑起一个家,扁担姐还是传承了外婆助人为乐的品质。矢志不渝,扁担姐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内心却是强大而快乐的,同时,扁担姐也得到了身边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影响和带动了许多有爱心的草根大众。

    被扁担姐带动的人>>

    志愿者:凑钱买车变公益专车司机

    越来越多的爱心志愿者加入“扁担姐”献爱心公益活动

    19日,爱心志愿者张金华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表示,他家里买了汽车后,就被麦琼方大妈征用了。

    张金华今年44岁,夫妻俩靠摆地摊卖棉花糖为生,两口子都是四川成都人。2014年,家人凑了14万元买了辆哈佛,他就成了麦琼方的专车司机。

    “这个车底盘高,开着下乡进山送爱心物资比较轻便,每次去来回油费都是他自己掏(笑)。”张金华说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也是被麦琼方带动的,他们有一次进村寨后,发现大山深处的村民很贫穷,“大冬天都光着脚,没有鞋子穿,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看着太可怜了,确实需要帮助。”从那以后,他才感觉麦琼方做的事情很伟大,以后只要麦琼方一个招呼,他随叫随到,他开车去时,还带一些水饺去,大山里很多孩子,都没吃过水饺。如果和地摊生意冲突了怎么办?张金华告诉华商报记者,他的地摊生意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撤,当然,有时候会让老婆去顶。

    谈起扁担姐对公益事业的痴狂,爱心志愿者方怡说,“她可能正在吃饭,电话一来说要捐衣服,她会撂下碗筷就跑去拿。有时候,走路碰上谁,她都会问一句:‘你家里有旧衣物吗’?”华商报记者李华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华商报】创作,在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现代都市 #赵炳锐 #张馨予 #史元庭 #路宏 #凤莉 #张春仲 #师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