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英媚的人物生平?
景和元年(465年)十月,前废帝刘子业宣其姑刘英媚入宫见面,逼迫与她发生关系,并让她离开丈夫何迈。 刘子业把刘英媚留在后宫,称她为谢贵嫔。而对外谎称刘英媚已经去世。刘子业又杀了一名宫女,送到何迈府中,用公主的礼仪殡殓埋葬。 十月二十一日,刘子业封谢贵嫔为夫人,并特别许可,允许刘英媚乘坐有龙旗鸾铃的御车,出入时,所过街市实行戒严。 刘子业常怀疑何迈有野心,而何迈平素豪爽,有侠士风范,而且蓄养了许多为他效死的人。他不能忍受这种侮辱,就计划趁刘子业出游时,将他废黜,拥立晋安王刘子勋为皇帝。事情走漏风声,十一月初三日,刘子业亲自率兵杀了何迈。
不久,刘子业被其叔父刘彧所杀,刘英媚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
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过乌江?他发现了什么?
公元前202年,一代枭雄西楚霸王项羽走到了穷途末路。此时,项羽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面临着缺兵又缺粮的绝境!
(项羽)
危急时刻,项羽又中了汉军的诱兵之计,在垓下被韩信十面埋伏。
不过,尽管项羽已经濒临临绝,但手下毕竟还有八千子弟兵和几万将士。
万一楚军困兽犹斗,也够刘邦喝一壶的!
此时,张良献上了“四面楚歌”之计。
(张良)
让被俘虏的楚国士兵教汉军唱起了楚国的歌,使得项羽怀疑楚国已经完全被汉军占领了。
无奈之下,项羽只得率领八百名骑兵突出重围,打算逃回江东重整旗鼓。
但是,当乌江亭长驾着一叶扁舟请项羽渡江东去的时候,项羽却又不肯过江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汉军)
难道说项羽是对先前那个农夫胡乱指路心有余悸吗?
当时,项羽跑到了岔路口,向那个农夫问路,农夫骗了他,项羽走错了路陷入了烂泥潭,这才被刘邦的几千骑兵追上!
乌江亭长会是另一个欺骗他的农夫吗?
其实这个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即使到了最后关头,项羽也不是一个人战斗!
(追兵)
他的身边还有二十八个骑兵呢!
如果项羽真的要渡江,就是不要战马也要带上几个骑兵保护自己!
况且,项羽是南方人,不是旱鸭子,就算那亭长要做手脚,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导致项羽不肯过江的原因,还是因为项羽纠结啊!
(刘邦)
一方面,他不甘心败给刘邦!
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因此,这个时候的项羽其实是挣扎在放弃与坚持之间,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如果项羽不想活了,那他又何必又从垓下突围?
如果项羽想东山再起,那他又何必拒绝乌江亭长的好意?
(刘邦)
看来,项羽也是人而不是神啊!是人就会有反覆不定的时候!
也许正是因为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百姓,还能让大王据地自雄!
反而成了促使项羽乌江自刎的催命符!
为什么呢?
就因为项羽是个极其好面子的人!
想当初,项羽风光的时候,不仅拥有几十万雄兵,还主持了分封天下!没想到,仅仅三四年,就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韩信)
你说,项羽能接受这个现实吗?
曾为沧海难为水呀!
况且,项羽自己也说了:当初和我一同起事的八千个江东子弟,到现在无一幸存,让我怎么面对江东父老啊!
因此,纵然乌江亭长没有恶意,心中万般纠结的项羽也不愿意过江了!
于是,项羽放弃了生的机会,把他的战马送给了乌江亭长。命令二十多个骑兵下马,和他一起手执武器冲向汉军!项羽杀了几十个汉军士兵,自己也负了十几处伤。最终,筋疲力尽的项羽选择了挥剑自刎!一代枭雄,就此魂断乌江岸边!
(项羽)
-
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范文程结局如何?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范文程?这可是满清的一个大忠臣啊!您要问咋形容这人呢?就俩字——聪明!绝顶聪明。
咱不夸张的说,大明开国有个刘伯温,人家满清开国有个范文程。所以范文程的地位在满清这地那是有一号的智囊,满清很多重要的战略战法,外加条条框框的法律法规都是从这人手里攒出来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范文程?听这名这应该是个汉人,咋就溜达到了满人的地界为满人服务了呢?”
还是您有眼光,范文程的的确确是汉人,祖祖辈辈都是咱中原汉人的一份子,但时间到了他这,他这就主动的改门换庭了,做了旗人。做旗人这是人家皇太极特别的恩准的,所以人家在满清时候,地位崇高!
那么接下来咱就对范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范文程
其实说起范文程的老祖宗,咱大华夏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范仲淹?大家伙听过吗?对大宋重臣,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名人啊!范文程是人家的第十四世孙。
而他们这一大家子到了大明朝的时候,那也是大明朝的官宦之后,其曾祖父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指的就是人家这样的家庭。
咋说呢?像这样的家庭,陈年的书香就和那陈年的老酒一样熏也能把人熏出个味来。
所以范文程十八岁就拿到了秀才的头衔。这要是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其后举人,进士,状元这不都得手到擒来吗?
但他这人运气似乎到这里就用完了,这好多年都过去了(至少在他眼里是这样),啥也没考到,这眼瞅着年龄,噌噌的往上窜,在这样下去可就一事无成啊!
范文程打小志气就高,想要像他先祖那样留个名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不想埋没了自己个独有的才华,太浪费了。
这时间点上,范文程恰好就在辽东,大家伙都知道这地大明和满清打的那叫个火热啊。
于是范文程大腿根子这么一拍,这就决定为满清服务,毕竟学了这么多年了,要货卖帝王家不是,你大明瞧不上,咱就卖给你的死对头满清不就成了。
所以当满清攻入抚顺之后,按照惯例满清对整个抚顺来了烧杀抢掠。而这个时候已经是二十一岁的范文程顺道拉着他的哥哥范文寀,跑到努尔哈赤的军帐边上来了个“仗剑谒军门”,这就带着自己的满腹经纶投靠了满清。
当时满清还是努尔哈赤的后金,努尔哈赤一听他的老祖宗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而他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
接着是他的六世祖明初任湖北云梦县县丞;曾祖范锪为嘉靖朝兵部尚书;祖父范沉为天启朝沈阳卫指挥同知……
哎呀!努尔哈赤听闻非常的开心,毕竟他这里都是一些个大老粗,打仗凭借的就是半部三国,这要是打天下这不成。
所以努尔哈赤没有让范文程失望,非常的赞美他:“这可是名臣之后,范仲淹的后人,曾祖父都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你们得好好的尊重他啊!”
为此范文程非常的感动:“范文程必将尽心竭智!”
好吧,良禽择木而栖,咱没什么好说的!自打这范文程投靠了满清,那真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后来的范文程
前前后后服侍了满清四代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以及后来的康熙,一直做到了文臣之首。
大明没有给的,范文程从满清这里一样不缺的都拿到了,人生也走上了圆满。说明这范文程的眼光极为毒辣,一眼就瞅出来大明是不行了,在折腾下去,也折腾不出个啥名堂来了,为自己选了一条更加好的晋升之路,从而让自己的大名流芳百世,享受万年,聪明人!
您要说范文程是个文臣,您可大错特错了,人家范文程那是上马提枪,下马拿笔的人物。
当年随着皇太极进攻大明,在攻打潘家口、马栏峪、山屯营、马栏关、大安口等等这些地方的时候,那是披甲拿刀,总是冲在第一线,皇太极目光望去,总是能瞅到他,大声的欢呼呵斥大明的将军,敏捷的跳跃着,那是顶着恐惧外加死亡的危险,在躲避飞箭,枪弹的。那身影何值是英姿飒爽,手起刀落,咔咔咔的就把大明将军的脑壳就剁掉了,这要是拿一代名将的身影相比,那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这就是满清全军的标杆旗子,
咱大华夏地头上有名的战神白起也不过如此尔!和忠心为国的岳飞岳爷爷相比不相上下啊!
不仅如此人家阵前杀敌,砍杀大明将领血溅三尺连眼珠子都不眨一下,鲜血喷到脸上拿起笔来为满清谋划的方方面面都有独到之处,满清的那些个法律法规都是出自人家之手。
上马能武,下马能文,不亏为名臣之后,书香之家啊!
当年皇太极去世,范文程伤心欲绝啊!
范文程的糟心事
大家伙都知道皇太极之后的满人,也就是范文程的那些个主子们陷入了皇位的争夺大战之中,这种事谁也说不好,最终胜出的是谁。
当时的范文程还是红旗旗下的人,这红旗旗主硕托支持多尔衮,结果玩脱了把自己给玩死了。
范文程作为红旗的人被划归到了镶黄旗下,也就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的手底下。
那会满人有个规矩,作为旗主对旗下人的财产可以进行掠夺,而不违法。
而这个时候,范文程娶了一房娇妻,多铎瞅见了,感觉很好,这就想要把范文程的老婆给抢了。
但范文程说道根子上,他也是个汉人,汉人有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夺妻之恨同样也是不共戴天。
而范文程那会在朝堂上的位置,那也算是显赫,多铎这么做虽然有着祖宗的规矩没有违法,但却违法了汉人的道德。
这事弄的有点子僵,最后范文程吃了点亏,当然这比起范文程在满清哪里得到的,不算个啥!
他前途依然在前。
加官进爵的范文程
后来范文程帮助多尔衮入驻中原,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吴三桂这脑壳后边有反骨的家伙给多尔衮写求援信。
多尔衮在内心里是矛盾的,毕竟满清虽然兵强马壮但对比起庞大的大明朝还是有点底虚,就是范文程为多尔衮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奠定了多尔衮入驻中原的决心。
咱不得不说范文程的眼光,他就看出来李自成压根就不是个威胁,只要败其一次,他就彻底完蛋了,毕竟这个看起来庞大,却仅仅是流民维持军力的家伙,没有根据地,击溃他只是早早晚晚的事。大明不是有吴三桂吗?
一切都如范文程预料的那样。
俺哪是大明的骨头,大清的肉啊!这是范文程对自己极为形象的描述,说到底范文程是把自己一劈为二,一半给了大明,一半给了满清。
聪明人啊!
“大清的江山其实俺是从李自成的手里拿下来的,跟大明啥关系都没有!”这是范文程捶胸顿足的对投降的大明将军们的嘶吼,怒他们不争气!
他死后,康熙亲自题词,表示缅怀!
事就是这么个事,不知道俺说清楚了没。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被誉为反间计巅峰的金刀计, 到底牛在哪儿?
王猛的金刀计让人叹为观止,它看似信手沾来,实际上却展现出了一个成功阴谋所必备的两大要素:基于对人心的洞悉进行布局,实施起来环环相扣、不给对方反应的机会。
公元369年,前燕的吴王慕容垂投奔了前秦后,立即引起了前秦宰相王猛的警惕。在他看来:“慕容垂父子,譬如龙虎,非可驯之物,若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
作为那时的顶级政治家,王猛作出这种判断绝非出于嫉妒或私心,而是基于以下理由:慕容垂“团队”过于出色,超出了前秦的掌控,而且投奔前秦只是权宜之计。
当时40多岁、正值壮年的慕容垂,称得上是当时天下的头号军事家。他从16岁时起就征战四方,被同为名将的哥哥慕容恪视为“有命世之才”。
公元369年,前燕顶梁柱慕容恪病死,东晋大司马、一代名将桓温趁机北伐。前燕连战连败,不惜许下割地的承诺向前秦求救,皇帝慕容暐甚至寻思逃回老家和龙。生死存亡时刻,慕容垂挺身而出,一举扭转了局面,在枋头之战斩首晋军3万人,送给了桓温耻辱性的一败。
此战之后,慕容垂名震天下,让一心想统一北方的前秦天王苻坚也投鼠忌器。
因此,当慕容垂前来投奔时,苻坚心头的喜悦可想而知,甚至连关中的老百姓也闻讯蜂拥前来,希望一睹战神慕容垂的风采。
一个慕容垂尚且具备如此的威力,更可况他并不是孤身一人前来,随行的还有儿子慕容令、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以及慕容恪的儿子慕容楷,以及其他亲信官员。其中,慕容令、慕容楷也都是青年一辈中的佼佼者,连苻坚也对这两位后生客客气气、厚加优待。
我们知道,由于当时的北方各民族错综复杂,苻坚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方式(起码表面上是这样),希望用自己的仁义进行调节、融合。对于被自己征服的各部族首领,他都采取了宽容对待、委以要职的处置方式,慕容氏一家自然也不例外。但这一人才济济、实力强劲的家族集团,已经超过了前秦朝廷的驾驭范围,更可况他们投奔前秦,其实只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慕容垂之所以离开前燕,是因为自己长期受到辅政大臣慕容评的排挤;他原本计划携带自己的势力往东逃向龙城,跟前燕朝廷分庭抗礼;但随后走漏了风声,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掉头往西、投靠以宽宏大量闻名的苻坚。
鉴于此,王猛判断:慕容垂父子绝不可能对苻坚绝对信任,也不会对前秦死心塌地,这就给了他施展离间计提供了可能;
而慕容垂父子都是聪明人,要让他们上当,必须让他们互相间沟通不畅、形成信息不对称。
于是,王猛采取了以下步骤:
公元369年12月,王猛奉命率军出征、进攻前燕,他要来了慕容令作为自己的参军、向导,安顿在自己的军营里,由此将慕容氏父子隔离开来;
随后,在出征的前一天,王猛突然造访的慕容垂,作出冰释前嫌、依依话别的模样;
对于这位当朝头号人物,慕容垂自然客客气气的摆酒设宴为其践行;同时,也许是考虑到王猛即将出征、短期内不可能再在苻坚面前排挤自己,慕容垂的警惕性也有所下降。
随后,当两人推杯换盏、酒酣耳熟之际,王猛突然提出:“今当远别,卿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没料到王猛会突然开口要东西,慕容垂压根没有准备,考虑到这份礼物不能太随意,于是他取下随身佩刀作为信物送给了对方。
随后王猛离开酒宴、立即动身出征,没有给慕容氏父子话别的机会。
随行的将士里有个人名叫金熙,本是慕容垂的亲信,也被王猛征召同行。至于为什么选择此人,原因很简单:王猛断定他贪财、见利忘义。
抵达洛阳后,王猛重金收买了金熙,让他装作慕容垂的密使前去忽悠慕容令:“这些天王猛经常在秦王面前诋毁我们,形势大大地不妙;我收到消息,如今大燕朝廷已经后悔逼走我们父子,所以我现在已经动身在回国的路上了,你也尽快找机会回国。”
慕容令本就对苻坚、王猛是否接纳自己父子心怀疑虑,也并不知道赠刀一时,如今得到金熙的口信、父亲的随身佩刀,不禁思想动摇;想要派人找父亲核实,但却苦于军令严格、难以得逞,于是他犹犹豫豫一天后,中中还是狠下心来,以外出打猎为由往东逃去。
王猛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向苻坚报告慕容令叛逃;慕容垂获悉大为惊骇,面对这种根本没法解释的事,他只好也立即动身逃跑,不过随后被前秦的追兵抓获。
前燕那边,见到慕容令一个人突然跑回来,以为他是想当卧底,于是将其发配到比龙城更加偏远的沙城戍边;其后这位青年才俊试图试图带领戍卒袭击龙城,落败被杀;
原本必死无疑的慕容垂,却因为苻坚超乎常人的大度逃过了一劫。苻坚甚至还安慰他:“令公子想念故土,这也是人之常情;父子兄弟,罪不株连,你没必要为这事逃跑。”
可怜的慕容垂是有苦难言啊。随后王猛势如破竹灭掉前燕,大量鲜卑人被纳入前秦管理之下。对于这股强大力量,前秦一些大臣越发忌惮,更何况还有慕容垂这种雄才大略而有具备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在。于是,接下来的几年里,王猛等人继续想法子试图清洗慕容垂等人,不过总是过不了苻坚那一关。
直到公元375年王猛去世,慕容垂的处境才得到转机,而前秦的矛盾也逐渐暴露。
公元383年,苻坚南征东晋失败、内部矛盾彻底爆发。而慕容垂果真如王猛预料的那样,振臂一呼、轻而易举率领鲜卑人复国;一代大帝苻坚,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惨重代价。
不过,由于自己最出色的儿子慕容令早已被王猛坑死,复国后的慕容垂只好让慕容宝当自己的接班人。最终,在这位坑爹孩子的带领下,后燕主力军队在参合陂惨败给北魏的拓跋珪,慕容氏的家业再度败落。由此看来,慕容垂还是着了王猛的道。
-
父亲与叔伯打架,父亲要我出手,我该怎么办?
父亲被大伯连同他儿子打的躺了一个月,我和弟弟当时还小,什么忙也帮不上,我们两个心里暗暗发誓,等我们俩长大了,一定要让他们俩血债血偿。几年后父亲因为旧伤复发去世,可他去世前的遗言让我们兄弟俩至今无法理解。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父亲兄弟三人,老大和老二相差十岁,老二和老三相差三岁,我父亲排行老三,与大伯相差十三岁。
父亲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由于过去多年战乱,缺衣少穿,饥寒交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大伯出生的比较早,父亲记事的时候,大伯已经天天跟着爷爷下地干活了,特别的受爷爷待见,但是二伯和父亲太小啥也干不成,还得让奶奶守着影响干活,因此爷爷特别不喜欢二伯和我父亲。
对二伯和父亲而言,如果仅仅是爷爷不喜欢自己,他毕竟是父亲,而且还有母亲疼爱自己,或许心里还能承受一些,可是大伯竟然仗着爷爷的宠爱经常欺负自己的两个兄弟。家里偶尔有点好吃的全被他抢走,一点儿也不给兄弟留,家务活他一点儿也不干,全留给兄弟做,如果不听他的就手脚伺候。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伯十岁的时候大伯结婚,结果结婚当天,二伯偷吃了大伯留给媳妇儿的饺子,结果被大伯知道后追着打,尽管二伯一再求饶,可最后还是被大伯追上用镰刀刺伤了胳膊,看二伯疼的哇哇直叫才放过了他。
二伯的胳膊伤的很深,但是也许没有伤到大的血管,所以并没有流太多血。回到家以后,奶奶看到二伯被大伯划伤了,把大伯骂了几句就算过去了,毕竟当天是他的大婚。
二伯受伤以后并没有找大夫治疗,因为家里刚娶了媳妇,没有钱买药,伤口那里仅仅用烟灰覆盖止血,结果留下了大患。
正常情况下,伤口一周就该愈合了,可是二伯的伤口二十多天了还在流脓,而且二伯身体开始不适,四肢经常不自觉的抽抽搐,脸上的肌肉变得僵硬,精神萎靡不振。对于二伯的症状,爷爷觉得他是不想干活装的,所以没有在乎,奶奶则去大夫那里拿了一些便宜中药给他吃。但是二伯一直不见好转,直到有天晚上浑身抽搐不停,已经讲不了话,这才引起爷爷重视,但是送到医院已经晚了,二伯停止了呼吸。大夫了解到二伯受过伤后,根据症状判断二伯是因为铁器割伤得了破伤风。
奶奶和爷爷分居,带着我父亲住进老房子。
因为二伯和父亲经常被大伯欺负,所以二伯和父亲兄弟俩特别好,二狗走后父亲整天哭。奶奶也因为二伯的事整天跟爷爷和大伯吵,最后两人实在忍受不了分居了。奶奶带着父亲去了老房子居住,老房子那里除了一张床和一口大锅之外啥都没有,还好院子够大,奶奶在里面种点粮食和蔬菜。
父亲20多岁的时候结婚了,婚后找爷爷和大伯商量分家的事,结果被赶了出来,告诉他把老房子分给他,剩下的啥也不给,父亲去了好几趟,最后还是在家族长辈的调解下分到了二亩地。
父亲靠着分到的二亩和母亲一起劳作,虽然还是贫穷,但解决了温饱。后来奶奶去世,我和弟弟出生,我们两个分了地后家里有了四亩地。我的父母比别人勤快得多,地里的庄稼收成也比别人好,因此生活也渐渐的变好。
在我十岁我弟弟八岁的时候,有天放学回到家里,我看到母亲在哭泣,父亲则躺在床上,手上和头上绑着绷带一动不动。我和弟弟吓得大哭,扑过去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哭着告诉了我们原委。
误伤牛犊,父亲被大伯和他儿子打伤。
那时候牛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所以有条件的基本上家家养牛,我家和大伯家也都有牛,都是母牛。母牛每年都会生一只小牛,等小牛长大把小牛卖掉是一笔重要的收入。小牛小时候都是散养的,白天在外面跑,傍晚自己回家。有一天,有四五头小牛在我们家小麦地里啃麦苗,父亲看到我后过去哄开,可是小牛太贪吃根本不走,父亲一生气从地上捡起石头投了过去,小牛看到四散而逃,可有一头小牛逃的慢,石头无巧不巧的砸到了额头上,结果小牛直接跪倒在地起不来了。父亲吓得赶紧跑过去看怎么回事,结果看到石头上有一个尖尖的棱角正好插在小牛额头上,小牛跪着也只撑不住身体摔倒在地再也没有站起来。
父亲自知闯了大祸,赶紧去打听是谁家的小牛,他已经打算好了用自己家的小牛抵账,结果一问是大伯家的。那时候爷爷已经走了,但是大伯的儿子已经20岁了。大伯知道后愤怒不已,照着父亲就劈头盖脸的打了过来,但是父亲也不是小时候了,虽然不如大伯那么健壮但也不落下风,可没想到的是,大伯的儿子竟然也跟着大伯打我父亲,我父亲以一抵二那里打得过,直接被打倒在地。我父亲倒下后,大伯和他儿子足足打了一刻钟把他打晕了才罢休。
我和弟弟听完后气的咬牙切齿,转身就要去报仇,这时候我父亲咳嗽了两声醒了,他用手拉住了我们的衣角,他说我们还小根本打不过,去了只能白白挨揍,就不要再给家里添负担了。我们两个想了想,还是听父亲的话没去,但是我们暗暗发誓,等我们两个长大了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慈父病危,交代后事。
转眼间又是几年过去了,父亲内脏受伤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后才慢慢能下床,但是经常咳嗽身体状况不复从前。
那年我正在上高中,距离家比较远所以住校。有天正在上课,老师让我回家一趟,说我家里出事儿了,我骑着自行车疯也似的跑回了家,我弟已经到家了,是父亲他又病倒了。自从父亲被大伯和他儿子打伤后,每年冬天父亲都会咳血,要打好几天针才恢复,我以为这一次还会一样,可是我错了。
父亲这一次还是挂着药水,可是他的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他的脸上没有了血色,闭着眼躺在床上也没有一丝精神。他大概是听到了我说话的声音,微微的睁开了眼睛,他招手让我和弟弟过去。他说他这次怕撑不过去了,他要给我们交代后事,他这些年干不了重活,但是走乡串巷的做了一些生意,虽然地里的庄稼收成不好但也没少存钱,如果省吃俭用的话,应该够我们两个读完大学的。
我和弟弟不让他继续说,我们不相信他会走。父亲闭上眼睛,缓了好大一会儿,才再次睁开眼睛,他说有最后一件事让我们答应。
父亲用尽全力的扭过头,他两只手一手抓着我们兄弟一人,他祈求说这是他交代的最后一件事,让我们无论如何要答应他,我和弟弟呜咽着点点头。他要我们兄弟俩答应他,他走后他们兄弟的恩怨就结了,我们两个一定不能找大伯一家报仇。我和弟弟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父亲的话,这些年来,父亲不止一次的痛骂着大伯,那种恨绝对是深入骨髓的,小时候被欺负,亲爱的二哥被他害死,分家时的不公,最后身体还被他摧残。
我和弟弟摇摇头,这一点不能答应他,我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长大了,而大伯老了,并且他只有一个儿子,眼看着报仇的时机就快到了。
上辈恩怨上辈了,后辈切莫惹事端。
父亲看我们不答应,死死的抓着我们的手不放,他的眼里流下了眼泪,他说他被大伯欺负了一辈子,也痛恨了大伯一辈子,但是大伯却救过他一命。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是父亲小时候跟着大孩子去河里游泳,结果滑倒了深水区喝了好几口水也上不来,如果没人救他一定会淹死,是大伯拉了他一把。最大伯而言,或许是随手而为,可是父亲却记了一辈子,所以尽管被他欺负了一辈子,但是从来没想过去报复他。
父亲讲完彻底没了力气,抓着我们的手开始松软,他要我们答应他不能去报仇,否则死不瞑目。我和弟弟哭着说,我们答应他,他的脸上终于如实重担,抓着我们的手滑了下去。
现在许多年已经过去了,我和弟弟都已经在城里安家立业,母亲搬到城里和我一起居住,我们再也没有回去过,我们怕自己忍不住为他寻仇,可是我们答应父亲的一定会做到,他们兄弟的恩怨我们不再去插手,可我们也绝不会再去认那个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