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家媳妇这个剧讲什么?
刘土地有两儿一女,老伴去世后,他含辛茹苦把儿女们拉扯长大,眼看着小儿子刘大海就要娶媳妇了,却因同村姑娘梁三朵“怀了孕”而终止了婚约。
在刘土地的主持下,三朵嫁给了大海。婚后三朵才得知自己并非怀孕,而是得了一种恶性病。为了给三朵治病,刘家倾其所有,背负外债为三朵凑齐手术费。三朵出院后,怀着对刘家的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努力生活,要用自己的双手还清外债。她在村里开了一间小酒坊,创业过程中历经磨难、困难重重,面对妯娌的从中作梗和对她有成见的小姑子的蓄意捣乱,原本生活艰辛的三朵又增添了磨难、坎坷和挑战。最终,坚韧不屈的三朵还是把这一切都一一化解了,用自己的善良和一颗感恩的心感动着身边的所有人。 -
刘家媳妇结局?
大结局是:刘三朵以为自己要死了,想把大海托福给邝玲,结果晕倒。去了医院以后,医生确认她是怀孕而不是胃癌复发,最后大海和三朵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同时也展开了合作社冰葡萄种植,土地大爷也和八斤婶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邝玲和秋实在一起了,是个大团圆结局。
不过还是想吐槽剧情,真的是有点太俗套了,不过父母亲辈中,这个电视剧的评价还是挺高的,可能因为这部剧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还是要给女主阎学晶打CALL,把女主的各种情绪都饰演的非常到位。男主演技也不错,把一个纠结但是淳朴善良的刘大海演绎的淋漓尽致。
-
家媳妇剧情介绍?
剔红是染布坊里最能干的姑娘,她有个弟弟名叫剔江,姐弟二人自小便失去双亲,与舅舅、舅母一起生活。
这一年,正值灯会。剔红、映雪、金花姐妹几人去看热闹。当地首富辛家老小,也来逛灯会。映雪见状找了个借口遂溜得不见人影。原来,映雪是辛家的童养媳,她与辛家少爷辛瑞雨是尚未完婚的夫妻。
射箭场上人声鼎沸,江海勇夺桂冠。他的英姿也猎取了剔红和映雪两颗少女的心。正当人们为江海喝彩之际,高台倒塌,江海将剔红救出危难。秦江海,成了剔红日后口里的“阿海哥”,剔红将芳心暗许。
这天,江海托剔江将抓到的海鳗带给剔红。海鳗落在地上,众人半晌也抓不起,惟有剔红一手便将海鳗抓在手中。
-
朱元璋的二哥二嫂后来怎么样了?
朱兴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哥,原名朱重六。太祖小的时候,和这个二哥关系最为亲密,可以说同生同长(太祖四兄弟,长兄朱重四,年纪比太祖大很多,几乎是两代人;太祖三兄朱重七,因为家里贫穷,很早就给人家做上门女婿,入赘别户,基本和朱家断了往来),兄弟情深。
朱家祖上数代,都是贫苦农民,多次迁徙,到了太祖父亲朱五四的时候,才搬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居住,历经钟离东乡、西乡,最后落脚在太平乡孤庄村。
朱五四一辈子老实厚道,平生都是在为地主开荒拓土,佃种土地。因为朱家穷,买不起田土,只能租种别人的地,等到历经千辛万苦把田地从荒地种成良田,地主就加租或者夺佃。没有办法,一家人又要搬到别的地方继续去租地开荒为生。朱五四辛辛苦苦,一辈子种地,到头来一块地也没有获得,两手空空,得到的只有人间无尽的风霜,和流不尽的眼泪。
朱五四娶妻陈氏,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当做童养媳被送到王家、李家。儿子中,除了大儿子重四娶亲,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之外,朱五四实在没有能力再给三个儿子操办亲事,于是,将三儿子重七也打发到一户姓刘的农户家作为赘婿,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太祖小时候,父亲朱五四咬牙凑了点钱,让他上了几个月的私塾,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只能辍学,给地主家放牛,换取一点微薄报酬。大哥朱重四年纪大,帮着父亲种地操持,太祖就和二哥朱重六一起,放牛喂羊,砍柴挑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里的负担。朱家人相互扶持,辛苦劳作,为了生活艰辛度日,虽然贫穷,生活还算安定,一家人尚能活下去。
元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处的淮西大旱,数月没有下雨,土地荒芜。然后蝗灾又起,
田地颗粒无收,寻常百姓陷入绝地。之后瘟疫爆发,已经断粮的百姓们经不住接二连三的天灾打击,在病饿中纷纷死去,朱家人也不例外。短短半个月间,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四口人接连去世,实在是悲惨。
死者长已矣,生者尚徘徊,为了安葬去世的亲人,朱家仅存的成年男丁:朱重六、朱重八(即明太祖朱元璋),向租种土地的田主刘德去央求,请他看在朱家人为刘家种了这么多年田地的情分上,给予一块小小的土地,来安葬去世的父母、大哥。
没料想刘德毫不留情,非但没有给土地,还把兄弟俩大骂一顿,丝毫不念旧情。重六、重八兄弟悲愤莫名,又无计可施,伤心得大哭,沮丧到了极点。
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到哭声,出门询问,得知详情后慷慨的把自己一小块田地送给兄弟俩作为坟地,这才使得重六、重八兄弟能够把亲人安葬,不至于死无葬身之所。
埋葬好亲人后,朱家因为灾荒、瘟疫也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为了活命,大嫂王氏带着剩下的一儿一女,万般无奈地返回自己娘家,而重六、重八兄弟,也在家破人亡的、走投无路的境地里,挥泪告别,各自逃命,期盼活下去。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
分手前,兄弟俩在破烂的老屋前抱头痛哭,互相鼓励一定要拼死求存,活出个人样来。临行前,两人依依不舍,相对挥手而别,渐行渐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对方。这一别,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朱重六就再也没有见面。
之后的朱重八,以十七岁的年纪,四处漂泊流浪,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云游四方,卑微而顽强的活着。而朱重六,也牢记兄弟分别时的誓言,拼死生活,他不顾一切地漂泊在艰苦的世间,顽强地讨生活,居然也娶了亲还生了儿子,取名来旺儿。不过由于纷乱的时局,兄弟间没有联系,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生死如何。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还在当和尚的朱重八,因为幼年伙伴汤和的邀请,离开寄居的皇觉寺,投身元末红巾义军,从此凭借勇猛作战、机灵诚实,得到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赏识,逐步提升在军中地地位,直至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收为养女婿,手握重兵,驻守滁州(今),成为一方大将。并改名朱兴宗,后来再改名朱元璋。
而在弟弟扼住命运的机遇,一步步走上人生坦途之时,朱重六却没有躲过这乱世的摧残,苦苦支撑数年之后,再也无法继续暗淡的人生,默默无闻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时刻里,他的儿子朱旺,也在贫困的生活中夭折。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流浪在家乡,蝼蚁般的活着。
朱元璋驻守滁州的时候,因为生活已经初步安定,所以开始四处找寻失散的亲人们。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得到消息,惊喜万分地带着儿女们千里迢迢赶到滁州投奔弟弟,这使得漂泊七八年的朱元璋悲喜交加,和亲人们含泪相见,互相述所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得到消息后,也带着儿子前来投奔朱元璋。因为二姐夫家里境况稍好,所以能够和其他亲人断断续续有一些联系,在勉强自保的同时,也能力所能及的接济其他亲人,因此和朱元璋的大姐、二哥、三哥,都有一些来往。不过之后因为天灾和乱世,二姐家也无以为继,出外逃荒,再也不能接济亲人,朱元璋的二姐在此期间也因病去世,只留下二姐夫和幼子,苦捱度日。
见到二姐夫后,朱元璋从他口中得知大姐、大姐夫、入赘的三哥及三嫂都已经在纷乱的局势中去世,而最亲密的二哥,也早就不在人世,所生的侄儿朱旺也夭折了,只有寡居的二嫂,还在老家苦苦支撑,背着筐子,在野外挖野菜,勉力度日。
于是朱元璋立即派人前去老家寻找二嫂,想把他接到滁州奉养。不过天不遂人愿,派出的使者没有接到二嫂,回报说因为生计艰难、灾荒罹祸,二嫂也已经病殁在乱世中。
得到消息的朱元璋唏嘘不已,为二哥嫂的不幸命运而落泪。不过身处乱世,命随逐萍,活着才是重要的,逝者长眠,也算是解脱。之后朱元璋厚待尚存的亲人,加以奉养,以告慰父母兄长的在天之灵。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御制皇陵碑》
经过十六年的努力奋斗,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年的贫苦农民之子朱重八,终于消灭群雄、驱逐蒙元、一统江山,建立大明,成为新的天下之主,即明太祖。
在登基称帝后,太祖把早逝的亲人们一一追封,又按照之前自己改名的例子,为父亲朱五四改名朱世珍,大哥朱重四改名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名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尊父亲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母亲陈氏为淳皇后;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追封三哥朱重七为临濠王,二哥的独子朱旺为昭信王。之后又封自己一脉之外,朱家唯一的男丁朱守谦(大哥朱兴隆之孙、侄子朱文正独子)为靖江王。
而朱家所有去世的亲人,包括二哥二嫂及独子朱旺,太祖在家乡中都(即濠州、凤阳)修建了明皇陵,将他们安葬于此,诏令后世祭拜不断,这也是太祖对于亲人们思念之情的体现。
如果朱重六夫妇能够逃过乱世的纷争,坚持活到弟弟朱元璋登基即位的那一天,则必将因为和弟弟的深厚感情而得到无与伦比的富贵荣华。不过命运注定,朱重六及其妻子没能亲眼看见弟弟创立大明社稷,早早离世,和尊贵擦肩而过,实在是造化弄人,不由得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