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郑和下西洋 >徐皇后去世后,明成祖朱棣为何不再立后?_郑和下西洋国舅爷是谁?

徐皇后去世后,明成祖朱棣为何不再立后?_郑和下西洋国舅爷是谁?

作者:投稿 时间:2022-11-28
  • 徐皇后去世后,明成祖朱棣为何不再立后?

    (1)主要原因是朱高炽已经被立为太子。

    皇后不是随便立的,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朱棣后宫人数很多,但是却只有4个儿子,一个早殇,只有三个儿子活了下来。

    这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的。

    朱高炽,朱棣长子,1404年被立为太子,而徐皇后在1407年去世,这个时候朱高炽已经做了两三年的太子了。

    由于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不管哪一个将来接朱棣的班,都是徐皇后的儿子。

    所以,朱棣再重新立一个皇后,新皇帝不是她所生,母子之间无感情,还有可能带来皇后家外戚的势力,根本没这个必要。

    再者,立了新皇后,生了儿子,怎么办?一般皇后的儿子做太子更名正言顺,这不是很难搞的事情吗?

    (2)立皇后,不是选妃子,可以随随便便的。

    古代的皇后位置,和妃子的位置可是完全不同性质的。

    皇后和皇帝是夫妻,妃子却只是皇帝的妾,地位完全不一样,立皇后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举办大典等,所以如无政治需要,无需再立皇后。

    (3)朱棣和徐皇后的感情。

    朱棣和徐皇后感情算是满深厚的,据记载,徐皇后死后,朱棣十分悲痛,没有再立皇后的想法了。

  • 郑和下西洋国舅爷是谁?

    郑和下西洋国舅爷是徐膺绪,徐膺绪是徐达次子,支持朱棣篡位,被任命为中军都督佥事,是徐皇后的弟弟。

    郑和,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他早年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后七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 朱棣的皇后是谁?她是怎么死的?

    她是朱棣此生唯一的挚爱。热恋时,他只愿与她生儿育女;她死后,他愿为她素服辍朝一年,永不立后。

    古人的爱情开始得好早。朱棣12岁时就遇到了他最爱的女人——年仅10岁的徐氏。

    徐氏是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功勋之后长大都是要嫁给皇室的,徐氏的才华很早就被朱元璋相中,特意选了朱棣这个优秀的儿子与之相配。

    徐氏10岁进宫侍奉在马皇后身边,得马皇后亲自教导。彼时,朱棣还在宫中读书,在最是少年慕艾的时候,他们在宫中相遇了。

    女人有了学问真是不得了。朱棣发现与徐氏在一起不仅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受父辈的影响,在军事谋划、家国天下等方面徐氏也能谈论一二。甚至两人的爱好、审美都相差无几。

    恋爱中,两个人精神上的契合是多么重要。在没有柴米油盐之忧的帝王家庭,志趣相投的两人深深的吸引着彼此,迸发爱情激烈的萌芽。

    洪武九年,徐氏终于年满15岁,迎来了与朱棣的大婚。

    两人婚后生活很甜蜜。由于朱元璋要求朱棣兄弟几个去凤阳体验生活,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不愿分开,徐氏陪同朱棣一同前往凤阳。此后三年,夫妻俩多次往返于凤阳与南京,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爱情结晶的诞生。

    洪武十年,长女永安公主朱玉英生于南京。

    洪武十一年,长子朱高炽生于凤阳。

    洪武十二年,次女永平公主朱月贵生于南京

    此后六年,徐氏又接连为朱棣生下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女安成公主、四女咸宁公主,几乎每年都在生孩子。期间朱棣也没有其他庶子庶女诞生,一副我只愿与你生孩子的模样。

    洪武十三年,朱棣正式就藩北平,小两口甜蜜之余,也要认真搞事业。他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藩王,她也是第一次成为燕王府的女主人。

    北平是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前沿中枢,在此之前。徐达已经在北平镇守多年。在徐达的带领下,朱棣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成长与历练。徐达带着朱棣打仗时,时常口授兵法,朱棣在训练士卒时,也常常将徐达的教诲挂在嘴边。

    在外朱棣和徐达是君臣,是师徒,回到家,徐达还是朱棣的岳父,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段时光对于徐氏来讲,是平平淡淡中的幸福。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老一辈人都已离世,新君登基,小夫妻也已经当上了祖父祖母。新君建文帝一改祖父朱元璋留下的藩镇政策,强势削藩。

    燕王朱棣作为宗室藩王之长,又是实力最强大的藩王,不愿接受被削爵圈禁的下场,首当其冲挑起了靖难之役。

    夫妻本为一体,朱棣要去干一番大事,徐氏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女人。她不是躲在后面默默支持的小妇人,她要与夫君站在一起,夫唱妇随。

    靖难期间,徐氏多次参与谋划,都与朱棣的意见相符。在靖难最困难的时候,北平城缺兵少粮,朱棣不得不前往大宁借兵,留下徐氏母子独自应对李景隆的50万大军。

    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明太宗实录》

    徐氏在关键的时候,展现了将门虎女的风采。不仅参与部署北平城的防御工事,还动员全城的妇女组成了一支娘子军,亲自率领娘子军队伍登城御敌。北平城最终以一万多老弱生生坚守了20天,等到了朱棣的回援。

    对这位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朱棣不只一次表达感激之情,朱棣在册封徐氏为后的册文中这样写道:

    内助藩国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济朕艰难,同勤开国。

    “同勤开国”,就是朱棣认为,这江山是他俩共同打下来的。他要给她最隆重的封后大典。

    为了筹备封后大典,朱棣重新修缮了奉天殿,特意把皇后金宝上龟样雕刻,改成了皇帝才能使用的盘龙的样式。

    朱棣还一改朱元璋立后不祭告祖先,不颁发诏书的规矩,在封后大典这天,在南京皇宫的承天门上向天下人宣读封后诏书,开创了明清两代立后时诏告天下的先例。

    宣读完毕后,朱棣更是亲手挽着徐皇后去奉先殿祭告祖先。这代表着他们将携手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他要做一个好皇帝,她要做一个好皇帝身旁的好皇后。

    对于如何做一个好皇后,徐皇后有自己的见地。她从不参与具体的政事,但是她会在大方向上表明自己的立场,进而影响朱棣的决策。

    她知道自古外戚专权之祸,徐家已经位列人臣,世袭了一个魏国公的爵位,所以当朱棣执意要给惨遭建文帝杀害的亲弟弟徐增寿爵位时,徐皇后坚决反对。

    她时常劝谏朱棣要爱惜百姓,不要区别对待新旧臣属,对于人才要破格提拔,朱棣皆深以为然。

    她也仍然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男人。朱棣操劳国事,时常忘记吃饭,徐皇后就安静的待在一旁陪着,等他一起用膳,陪他一起挨饿。

    她还教导臣妇们,不光要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也要在事业、德行上辅助自己的丈夫。她说:“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言语中,尽显恩爱。

    这样一位好皇后,朱棣却没能与她白头偕老。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重,药石无效,太医们束手无策,朱棣大发雷霆。为了了解徐皇后的病情,朱棣信不过太医,自己学起了医术,可惜都无法对抗天命。

    徐皇后弥留之际,朱棣前去看她,徐皇后说:“生死有命,今后不能再继续陪伴皇上了...“缓了口气又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没有刀兵,但民生还没有完全恢复,希望皇上要多加体恤。“

    朱棣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一个劲问,还有什么话,徐皇后说:“希望皇上广求贤才,明辨正邪,不要因为一点小过失就弃之不用,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小聪明就委以重任。教导子孙要以学业为重,对宗室也要恩义相待。我不能报答皇上对我的恩情了,惟愿不要太骄纵了徐家人。”

    徐皇后一字一句以国家为重的遗言早已让朱棣泣不成声。徐皇后也跟着掉眼泪,她也舍不得朱棣啊。但徐皇后知道朱棣对自己的感情,最后不忘嘱咐道:“希望皇上割恩自爱,不要为了自己太过伤心。”

    永乐五年七月,徐皇后驾崩,享年四十六岁。徐皇后的离世,让朱棣情难自已,当着群臣的面,朱棣失声痛哭,他说他从此再也听不到皇后的直言了。

    朱棣为徐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规格在明清两代都是数一数二的。按照惯例,皇帝着丧服7~15日即可,但朱棣自己身着丧服百日。且无心朝会,干脆辍朝一年,偶尔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朱棣觉得再隆重的葬礼也无法表达对失去徐皇后的悲痛之情。

    从此之后,朱棣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恐怕无人能取代徐皇后在他心中的位置。

    徐皇后生前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与朱棣再回一次北平,那个更像家的地方。另外,她还惦记着当年跟她一起守城的妇女们,还没有报答恩赏她们当年的同袍之情。

    永乐七年,朱棣巡狩北京,到达北京的第二天,就犒赏当年的守城妇女,完成了徐皇后的遗愿。

    在这一年,朱棣正式决定将他二人百年之后的家也安在北京,选在天寿山建造皇陵。为此徐皇后的灵柩在南京皇宫停了整整六年。

    永乐十一年,长陵皇陵建造完成,徐皇后才入土为安。此后数年,朱棣频繁巡幸北京,动辄逗留数月,想来也是为了怀念徐皇后吧。

  • 徐郑和是谁?

    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士

  • 郑和下西洋里的南轩公是谁?

    郑和下西洋里的南轩公是:电视剧《郑和下西洋》虚构人物。

    南轩公是燕王朱棣在没有成为皇帝前的军师和心腹。

    南轩公在朱棣当燕王时就被朱元璋调回南京,后来流放到南边,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被郑和所救,然后一直跟在郑和身边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任务...

  •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还有哪些航海家?

    提起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大家都会想起郑和,不过事实上,早在郑和之前,历史上就涌现出过很多的著名航海家,这里小花就给大家盘点一下:

    第六名 汪大渊

    汪大渊,字焕章,元代民间航海家。

    他曾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及元统五年(1337年)两度由泉州出发,航海到西洋各国,游历东南亚、澳洲、非洲等多地,被后人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著有《岛夷志略》。

    第五名 海商杨氏

    海商“杨氏三代”亦官亦商,分别为杨发、杨梓、杨枢。

    元朝朝廷制定了海外贸易制度——政府出船出钱给商户,承担经营风险,然后收取利润的七成,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海商家族“杨氏三代”应运而生。

    第四名 杜环

    杜环,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唐天宝十年,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与大食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

    宝应初年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经行记》是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第三名 鉴真

    鉴真,日文称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鉴真与弟子祥彦、思托、道航、如海等21人东渡日本。鉴真一行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

    第二名 法显

    法显,俗姓龚,东晋平阳武阳人,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在中国佛教史上,西行取经的和尚中,东晋的法显名气虽无法和后来的玄奘相提并论,但他的经历甚至比玄奘还要传奇,他65岁时从陆路西行取经,取经成功后,从海路只身归国。

    第一名 徐福

    徐福,秦朝的著名方士,嬴姓徐氏,又称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人(略有争议,但大多认为是江苏连云港赣榆区)。

    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跟随老师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

    徐福应该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位航海家,他被秦始皇派遣,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采仙药,结果一去不返。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设立了一座"徐福祠"。

  • 为何大明王朝三百年间从未有过后宫乱政?怎么评价大明历代皇后多是贤明之辈这件事?

    谢请!为什么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未出现过后宫乱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明朝历代皇帝都不许后妃垂帘听政。无论皇帝年龄大小,政事是皇帝的,不是后妃的,有些事情要商量,皇帝与大臣商量,与后妃无关。这个方法好,不许垂帘听政,后妃就不好干预政事了。二是不允许后妃们越权。后妃们只是伺候皇帝,把后宫内的事做好,除此之外,不给后妃们任何权利,这样,后妃们就没有什么议论政事的机会了。三是宫女一律来自民间,与朝中大臣无血缘瓜葛。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开始,始终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这样就避免了皇帝与大臣女儿的联婚姻关系。

    大明朝采取这些措施,无非都是断绝外戚干政的机会,所以,三百年的大明朝没有后宫乱政的现象。

#历史传奇 #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