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里的南轩公是谁?_朱棣手下十大功臣排名?

郑和下西洋里的南轩公是谁?_朱棣手下十大功臣排名?

作者:投稿 时间:2022-11-28
  • 郑和下西洋里的南轩公是谁?

    郑和下西洋里的南轩公是:电视剧《郑和下西洋》虚构人物。

    南轩公是燕王朱棣在没有成为皇帝前的军师和心腹。

    南轩公在朱棣当燕王时就被朱元璋调回南京,后来流放到南边,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被郑和所救,然后一直跟在郑和身边的.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任务...

  • 朱棣手下十大功臣排名?

    陈亨,明朝悍将,骁勇善战。1355年,陈亨追随朱元璋起兵,攻取南京,横扫江浙。1368年,陈亨追随徐达北伐,驻守东昌,击败元军数万,威震山东。此后,陈亨驻守大宁,在“靖难之役”时出兵攻打朱棣,牵制燕军。

    1400年,朱棣率兵攻打大宁,68岁的老将陈亨出兵北平,中途被击败,投降燕王。陈亨投降,大宁门户洞开,朱棣顺利拿下城池,得到了宁王的8万兵马,以及两三万蒙古骑兵,具备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史载:“亨等帅众降。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陈亨骁勇善战,追随朱棣后作战更加勇猛,所向披靡。可惜,陈亨遇上比他更厉害的大将平安,济南之战、夹河之战,陈亨身受重伤,不治身亡。朱棣靖难成功后,追封“泾国公”,儿子陈懋承袭爵位,世袭罔替。

    谭渊,明朝悍将,作战勇猛。1399年,谭渊率一千兵马设伏,用茭草蒙住头部,潜入水中。杨松、潘忠率兵增援雄州,大军经过月漾桥后,谭渊率兵夺取桥梁。

    接着,朱能、张玉、丘福率兵与潘忠、杨松厮杀,将南军击败。杨松、潘忠率兵撤退,谭渊早已占据桥梁,南军无路可退,军心不稳。谭渊乘势攻杀,数千南军覆没,杨松、潘忠成为俘虏。

    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谭渊都身先士卒,击败李景隆。1401年,朱棣与盛庸在夹河决战,谭渊看到南军的阵型在变化,立刻率骑兵冲杀。南军悍将庄德不甘示弱,手持大刀迎战,谭渊不敌,阵亡沙场。

    郑和,明朝大将,姚广孝的徒弟,足智多谋,善于指挥水师。1399年,郑和追随朱棣起兵,作战非常勇猛,还很有谋略,深得朱棣赏识。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郑和主管航海,七次下西洋,将明朝的国威传播域外。

    1405年,为了寻找建文帝,更是为了从背后包抄帖木儿帝国,朱棣派郑和率数百艘战船航行,沿途各国无不臣服。

    七次远航期间,明军远离后方,却依然战无不胜,郑和的军事能力很强悍。消灭陈祖义、击败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擒拿苏门答腊君王。每一次战斗,郑和都是详细规划作战方案,迅速结束战斗,对手毫无挣扎的机会。可惜的是,《郑和航海图》被刘大夏给焚毁,没能存留至今。

    张玉,明朝大将,骁勇善战。1399年,已经是56岁的张玉追随朱棣起兵靖难,率兵夺取九门,立下头功。论作战勇猛,张玉、朱能、丘福一个档次,但张玉还有谋略,这是朱能、丘福所无法比拟的。

    1400年,张玉出谋划策,建议燕王朱棣夺取大宁,将宁王朱权的8万精兵掌握在手,然后再跟李景隆决战。宁王麾下有一支精锐骑兵,就是由蒙古兀良哈部组成的铁骑,这是南军的劲敌。

    夺取大宁,得到兀良哈骑兵,朱棣的靖难之役就算成功一半了。1400年,朱棣进攻济南,差点成为俘虏,张玉将其救出来。1401年,东昌之战,朱棣再次陷入重围,盛庸没有放箭,躲过一劫。

    朱棣幸运,张玉就不一定了。盛庸不敢对朱棣放箭,张玉则不在“保护”名单里面。南军万箭齐射,火铳、弓弩交替射击,张玉阵亡沙场。

    张辅,明朝大将,张玉的儿子,骁勇善战,足智多谋。1406年,朱棣出兵30万攻打交趾,让朱能挂帅出征。朱能骁勇善战,屡次充当前锋,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受伤。征讨交趾,朱能中途病逝,张辅接替指挥,进入交趾征战。

    30万大军南征,张辅指挥有方,明军所向披靡,很快就灭了黎氏王朝,全部收回交趾。唐末以来,交趾脱离中原数百年,张辅再次将其收复,不愧是大将。此后,张辅又多次出兵交趾,讨伐黎氏家族,稳定了局势。

    张辅在,交趾就会安宁;张辅一旦离开,交趾立刻闹事,明军搞不定。可惜,朱棣并没打算让张辅享受沐英在云南的待遇,世代镇守交趾。1428年,朱瞻基放弃交趾。1449年,朱祁镇、王振瞎指挥,75岁老将张辅阵亡土木堡,着实可惜。

    丘福,明朝悍将,骁勇善战。1399年,55岁的丘福参加靖难,充当前锋大将。论作战勇猛,丘福跟张玉、朱能差不多,都是猛人。55岁的年纪,还经常充当“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冲锋,丘福确实够猛。

    1402年,盛庸、平安率兵镇守肥水,朱棣屡次交战失败。此时,丘福主动请缨参战,率精兵一百多人,从上游悄悄渡河,深入南军后方作战,截断其粮食运输线。

    丘福渡江后,主动向南军发起进攻,突袭南军粮道,朱棣得以乘此机会渡江,击败盛庸、平安,直抵长江沿岸。

    朱棣靖难胜利后,册封功臣,丘福被誉为“靖难第一功臣”。但是,丘福有勇无谋,适合当前锋,不适合当主帅。1409年,朱棣派兵北伐草原,屡次告诫丘福要小心,对他并不放心,但明军无人可用,朱棣也无奈。

    丘福果然没让朱棣“失望”,进入草原后,丘福率一千精兵追击阿鲁台,轻敌冒进。部将李远、王忠、王聪、火真屡次劝告,丘福都不听。克鲁伦河之战,10万明军覆没,5位将领阵亡,朱棣只好御驾亲征。

    朱高煦,作战勇猛,朱棣麾下悍将还得看朱高煦。朱高煦,祖父是朱元璋,外公是徐达,父亲是朱棣,舅舅是徐辉祖,都是能征善战之人。但是,朱高煦桀骜不驯,不服从朱高炽,对朱棣也不服从。

    1398年,大将徐辉祖建议朱允炆“留下”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还让皇帝注意朱高煦。可惜,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朱允炆并未采纳其建议,结果让朱高炽三兄弟返回北平,坑了自己。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多次陷入险境,危机重重,都是朱高煦将其救出来。1402年,浦口之战,朱棣再次遇到失败,想退兵返回。此时,朱高煦杀来,又多次击败南军,给朱棣渡江的信心。

    为了激励朱高煦,朱棣直言:“吾老矣,世子多病,你要多努力”。朱高煦大喜,认为自己就是储君,因而作战更加卖力。朱棣获胜后,策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非常不满,也想效仿父亲靖难。

    1426年,朱高煦在乐安起兵“靖难”,杨荣建议朱瞻基御驾亲征,朱瞻基畏惧朱高煦,不敢下决心。夏原吉以李景隆的故事劝说,朱瞻基只好放手一搏,亲自出战,擒拿朱高煦。

    朱高煦被俘虏,不甘心失败,用脚绊倒朱瞻基,非常霸气。朱瞻基很恼火,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扣住,然后放火烤,将其处死。朱高煦的九个儿子,也不能幸免。

  • 土木堡之变离朱棣北征仅仅二十余年,张辅等名将尚存,为什么败的这么惨?

    明英宗朱祁镇这“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人生轨迹可真够跌宕起伏的!但这一切也不是完全由朱祁镇自己造成的,他的父亲,那位和朱祁镇的爷爷朱高炽共同开创了“仁宣盛世”的朱瞻基,也难辞其咎!

    “仁宣之治”讲究轻徭薄赋、休息养民,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但“开平卫”的取缔,实乃朱瞻基为政期间的一大失误!

    “开平卫”始创于明洪武二年,锁草原势力于长城之外,是明朝北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有四次是以开平为跳板,吊打着蒙古鞑靼和瓦剌两部!这么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却被朱瞻基裁撤了!


    当然,明朝遭遇到惨痛的“土木堡之变”,不仅仅是因为开平卫的裁撤:

    一、太监王振专权:

    王振起家于明宣宗朱瞻基年间:明朝立国后,文官集团势力不断坐大,为牵制文官集团,朱瞻基决定扶持宫内太监参政。然而,宫中的太监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朱瞻基只好找人教太监们学文化。这个时候,王振出现了,他主动承揽了教书工作。相处时间一长,太监们都对王振非常尊敬,王振口碑日佳。这事传到朱瞻基耳中后,朱瞻基感到非常高兴,他给王振封了官,还让王振去辅导太子朱祁镇读书。如此一来,王振和朱祁镇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朱祁镇登基后,王振也随之鸡犬升天,一步步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时的“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已死的死、退的退。皇帝朱祁镇对王振礼遇有加,朝中再无能压制王振的势力,他开始结党营私,大肆排除异己,乱权专政!

    二、明军准备不足:

    公元1449年7月,也先兵分四路,分别攻向了“九边兵镇”中的辽东、甘肃、宣府和大同(大同一路是也先亲自领兵)四镇!

    也先兵势强盛,大同守军告急!消息传到朝中后,好大喜功的王振怂恿皇帝亲征,借以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

    草草准备后,朱祁镇、王振携名将张辅(靖难时期朱棣麾下首席名将张玉之子,此时已经75岁高龄)、兵部尚书邝埜以及朝中其他文武中坚力量率军出征了。由于此时的京师三大营(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主力尚在南方平叛,所以此时出征的军队,并非当时大明的精锐部队。此外,这支军队的人数也有争议,很多人说的“大军五十万”,实际人数却远远没有达到(南方平叛,抽调的不仅有三大营的主力,还有九边兵镇的精锐兵力)!

    明朝大军出发后,直扑大同战场。途中,大同守军被瓦剌击败,全军覆没,大同镇守太监郭敬逃脱,与后来抵达大同的朝廷大军汇合。郭敬绘声绘色的为王振讲述了战场的惨状,吓得王振马上下令班师回朝。

    三、王振的“瞎指挥”:

    在班师途中,穷人乍富的王振带着大军专程路过自己的家乡蔚县(河北),以显摆自己现在的尊贵。“夸富”结束后,王振又屡次更改行军路线,此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加上士气低落,大军脚程减慢,后于土木堡被瓦剌骑兵追上包围,并切断了明军的水源。也先用计,假装和明朝议和,并允许明军取水,王振信以为真,明军争相去取水、饮水,阵型大乱。

    结果:

    明军离阵取水时,也先下令向明军发动了总攻,阵型已乱的明军惨遭瓦剌骑兵屠戮,张辅、邝埜等数十位重臣战死,王振本人被明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杀死雪恨,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大明王朝自此由盛转衰!

    以上几点,为明军失败的内因。我们再来看看外因

    土木堡之变时的瓦剌,已非之前被明成祖吊打的小部落。此时,瓦剌已经控制了草原各部,所以由也先率领攻打大同的兵力,也远远不止史料中的“两万骑兵”。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土木之变”的惨败,使明王朝实力大损。所幸的是,民族英雄于谦后来率领明朝其他部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方才挽救大明王朝于极度危难之中。

  • 元朝疆土为何没被明朝全部吞下?

    元朝疆土为何没被明朝全部吞下

    明朝是元朝的终结者,那为什么明朝的疆土面积远远小于元朝的面积,元朝的疆土没被明朝全部取得?这里面有许多因素。

    一、感情因素起重要作用,认识理解上存在偏差。

    大家都知道,元朝是中国蒙古人统治的一个朝代,都讲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朝代,鼎盛时期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约为1372万平方公里。但这里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元朝是蒙古帝国终结了宋、辽、金政权以后建立起来的,后又征服了西夏王朝并将其纳入元朝疆土。要知道,元朝不等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包括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利四个汗国和元朝帝国,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是四个汗国的宗主国,汗国的管理权和治权没有真正在元朝手中。元朝的列位皇帝更重要的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大汗的地位高于皇帝。当然,从名义上讲,元朝拥有对蒙古帝国的统治权,但实际上,忽必烈取得蒙古帝国的汗位后,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了。所以现在说元朝的疆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实际说的是整个蒙古帝国的疆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元朝拥有的疆土。我们之所以把全蒙古帝国的疆土纳入元朝,一个因素是蒙古帝国的大汗兼同时又是元朝的皇帝,似乎是一家人;另一个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情感”和“爱国”因素在起作用。

    二是军事实力起决定作用,没有足够信心收回全部疆土。

    1368年明朝把元朝赶出中原后,元朝并没有灭亡,而是退守漠北,继续控制塞北广大地区,史称北元。并且北元仍然留恋中原地区,图谋恢复其在中原的统治,并多次发兵南征,不断向明朝统治地区发动进攻,希望重占大都,东山再起,但都未能实现。明朝军队也多次北伐,希望消除北元对大明王朝在北方的威胁,甚至明成祖亲自带兵五次北上,出击漠北。明对元的北伐战争,由于深入草原,战线太长,整体以失败告终。加之明朝军队在草原与蒙古军作战不占优势,客观上给北元争取了喘息时间,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发生拉据式的冲突,双方互有胜负,都灭不了对方,只好形成对峙的局面,未能开疆扩土。明朝时期,朱棣皇帝在位时,实际控制领土面积最大,约997万平方公里,比元朝少了约375万平方公里。

    三是思想观念起重要作用,农耕经济削弱了开拓疆土的决心。

    明代是由汉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小农经济的影响,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而元帝国统治疆域中的内外蒙古、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苦寒不毛,既不宜耕种又不能施牧,对大明的统治者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要收回这些疆土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似乎得不偿失,从明王朝统治者思想上就不重视这一部分疆土。

  • 《明朝那些事》中的十大英雄人物是哪十个?

    当年明月的排名是这样的: 综合排名只排了前两名,王守仁和于谦。

    没有第三,原因是他觉得这个第三很难排。1、其他的排名: 第一内阁首辅:张居正。第一官僚:徐阶 第二:申时行。开国名将:徐达,李文忠、常遇春、冯胜、朱文正、邓愈。明朝综合名将排行中,戚继光可以排到前五。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徐渭。这些全部是当年明月原书中的排名。2、 还有如下重笔描写的正面人物:刘基、李善长、蓝玉、张玉、姚广孝、杨士奇、杨荣、杨傅、胡潆、郑和、李贤、李东阳、杨一清、杨廷和、夏言、杨继盛、胡宗宪、徐阶、高拱、海瑞、李时珍、李如松、李成梁、叶向高、杨莲、孙承宗、袁崇焕、徐霞客。3、另外还有一些人物由于各种原因,写得不多,但也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李贽、徐光启、黄宗羲、顾宪成、宋应星等等。

  • 朱棣当了22年皇帝,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朱棣一生中共有四子五女,在历代帝王中算不上高产但也是正常水平,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朱棣的子女中最后一个出生的儿子名为朱高爔1392年出生,这一年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还活着,这时候的朱棣也刚32岁。

    根据史料记载,从朱高爔之后朱棣再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此时据朱棣去世还有三十多年,而朱棣也正值壮年,后宫佳丽无数怎么会没有孩子呢?

    是朱棣不进女色吗?当然不是,据记载朱棣继位后,也曾大量海选宫女入宫,仅是册封的有名有姓位份的后宫就多达二十余人,但是除了三个儿子仁宗、汉王、赵简王的生母明确为原配徐皇后之外,其他后宫并没有明确诞下子女的记录。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明朝的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在朝鲜王的《李朝实录》中或许能够找到一丝端倪

    及权妃卒, 诬告吕氏点毒药於茶进之, 帝怒, 诛吕氏及宫人宦官数百余人。 后贾吕与宫人鱼氏私宦者, 帝颇觉, 然宠二人不发, 二人自惧缢死。 帝怒, 事起贾吕, 鞫贾吕侍婢, 皆诬服云: “欲行弑逆。” 凡连坐者二千八百人, 皆亲临剐之。或有面诟帝曰: “自家阳衰, 故私年少寺人, 何咎之有?”

    这个故事我给大家翻译一下,权妃,朱棣的后宫,朝鲜人,因为善吹玉箫而被朱棣宠爱,后来被同为朝鲜妃子的吕氏所妒忌,于是下毒害死权妃,后来又发现吕氏和宦官私通,于是朱棣大怒,杀了两千八百多人,被称为“鱼吕之乱”。临刑时有人对着朱棣大喊,“怪你自己不行,我们才和宦官私通,何罪之有?”

    最后这句话太劲爆了,恍然大悟,原来朱棣和赵构一样“不行”,所以这么多年才没有生儿育女。当然这种有损大明形象的事情在史书上是不会有记载的,而李朝实录的内容也不能全信,因为关于这段记载全部来自于从大明返回朝鲜的金黑的口述。而金黑只是朝鲜妃子的随从。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在壮年之时没有再生下一儿半女,主要有两种可能。

    1、身体出现了问题。2、常年征战忙于国事无暇顾及后宫。

    对这两种可能你更相信哪一种?

#历史传奇 #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