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起陇西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_诸葛亮关门弟子姜维坐拥十万兵马,为何只能在外种田?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_诸葛亮关门弟子姜维坐拥十万兵马,为何只能在外种田?

作者:投稿 时间:2022-11-28
  •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专家至今也无法解释它的原理吗?

    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发明了一种叫做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这种东西不用吃草也不用吃饭,在上面放粮草,这些木牛流马就会自动走路搬运东西,简直就是三国时代的黑科技,神乎其技!

    但是当人们按照史书中所载的“木牛流马”的尺寸、样式进行仿制时,却发现无论怎样的能工巧匠也无法制造出所谓的“木牛流马”…

    《三国演义》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天,蜀军的祁山大营前忽然出现一名魏将。他自称是偏将军郑文,有要事求见丞相。

    诸葛亮命人放他进来,当面问道:“郑将军,你见我有何事?”

    郑文立刻拜倒在地,双手奉上随身佩剑:“小人不才,想投奔丞相,望您能收留。”

    诸葛亮细问其缘由,郑文便答道,小人原本魏国的偏将军,此番被司马大都督任为参军。但是司马懿用人不公,他重用秦朗,轻视小人,论功行赏之时,司马懿不仅偏袒于他,更是屡屡意欲加害于我。小人心中不服,又十分仰慕丞相,因此前来投诚。小人只愿效忠蜀国,一雪前耻。

    这时,哨兵来报营前有魏将搦战。他在营前大骂,要叛徒郑文出来。

    诸葛亮立刻问道:“郑文,外面是何人来找你,你可认得?”

    郑文连忙拜倒在地,如实答道:“哼!那人定是秦朗!他之前便屡屡在大都督面前进我的谗言,如今又追到营外。他定是奉司马懿之命来拿我的。”

    “哦?那你们二人,到底谁的武艺更强?既然司马懿重用秦朗,想必他要比你厉害吧?”

    “他算什么东西,怎么会比我武艺高强?”

    “既然你当真打得过秦朗,便能证明司马懿用人不公,也能证明你投诚的真心。”

    “小人自然打得过他!”

    “好,你现在便去,与秦朗真刀真枪的比试一番。倘若你能割下他的首级,便能证明你所言不假,我便收你入蜀营。你看可好?"

    “好!请丞相等我的好消息!”郑文转身出帐,立刻上马驰出营外。

    营外之人一见郑文,怒不可遏,破口大骂道:“哼!好你个郑文!你竟敢愉我的战马,背叛魏国,投奔蜀营!大都督命我前来,将你拿下。你受死吧!”

    对面之人一边哇呀呀大叫,一边挥刀砍向郑文。郑文上前应战,不出一个回合便将对方砍倒,割下了首级,奉到诸葛亮帐下。

    诸葛亮吩咐道:“去!将秦朗尸身也拖过来。”

    郑文立刻回到营外,将断头尸体扛到帐中。诸葛亮上前,仔细观察了秦朗的尸首,突然厉色下令:“来人啊!将郑文推出去,砍头示众!”

    郑文傻了眼,绝望地求饶道:“丞相,你让我杀了秦朗,我已将他杀了,你为何还要斩我?”

    诸葛亮冷笑一声,“哼!你以为这点雕虫小技便能蒙骗于我吗?我之前见过秦朗,这具尸身绝非是他本人。看来你不过是演了一出戏,便想混入蜀营。司马懿派你前来,不过是一计而已!”

    郑文大惊失色,连忙承认确实是奉命诈降而来,求承相饶命。诸葛亮转念一想,不妨将计就计,便决定暂留郑文的性命:“将郑文押入囚车,以后再治罪。”

    之后,诸葛亮亲自拟好一封书信,命人将笔墨交给郑文,告诉他若想活命,便照抄一封。郑文无奈,只得拿起笔墨,依令照办。

    当晚,一名蜀兵便怀揣郑文抄好的书信,装扮成百姓模样混入魏营,将此信送给司马懿的手下。

    司马懿展信细览,确认是郑文的笔迹,这才相信计谋得逞。他命人对送信的蜀兵赏赐酒食,嘱其不要声张,立刻回去禀告郑文。

    郑文在给司马懿的信中写道:

    明晚,我将举火为号,请大都督届时做好准备,前来突教。我已按计混入蜀营,取得了诸葛亮的信任。届时我将在蜀营中作为内应,与大都督配合,一举拿下诸葛亮。请莫失良机为盼。

    司马懿心思细密,此前已识破诸葛亮的计谋,正在得意。他却料想不到此番被对方将计就计,落入了圈套。他对郑文的来信深信不疑,立刻做好准备,只待第二天与郑文里应外合,突袭蜀营。

    “父亲,请您慎重为好!”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见父亲在做夜袭的准备,连忙出言相阻。他素知司马懿一向求稳,如今却因一封密信便要亲去劫寨,未免过于草率。

    “儿啊,你所言有理啊!”司马懿听从儿子之言,决定自己退居二线,由其他大将负责夜袭。

    当晚,夜朗月明,原本不利于夜袭,恰巧在魏军准备渡过渭水之时,夜雾骤起,不仅遮住了皎洁的月光,更是掩盖了满天的星光。黑漆漆的深夜正好适合夜袭,司马懿兴奋地一拍巴掌:“实乃天助我也!。

    于是,魏军入衔枚,马勒口,悄悄向蜀军营地逼近。

    另一方面,诸葛亮为了今晚的作战胜利,提前做好了一应准备,打算一举擒获司马懿。他首先仗剑登坛做法,祈祷蜀军可以一战取胜。

    在黄昏时分,他又与诸将歃血为盟,共饮血酒誓师。入夜后,他将各路人马调拨得当后,三军各自备战,只等魏军劫寨。

    当晚,魏军趁着天色漆黑,夜雾深沉,悄悄逼近蜀军大营。之后,魏军突然发起冲锋,几万大军如同洪水决堤一般,涌入蜀阵的营中。但是,魏军却发现,他们冲进了一座空营,四下见不见一兵一卒。

    “糟糕!咱们怕是中计了!”魏军刚刚意识到情况有异时,却为时已晚。他们此时被困在营中,早已难逃生天。

    只听一声号响,四周顿时炮声震天,呐喊之声此起彼伏,蜀军冲上来将魏军的先锋队伍立时歼灭了大半,先锋秦朗也死于乱军之中。

    所幸司马懿临时换到后阵,这才免于被蜀军所包围。为了营救被包围的人马,司马懿亲自率军进攻,试图冲破蜀军铜墙铁壁一般的包围,却难以成功,白白折损大批人马。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得放弃了被包围的一万先锋队伍,自顾自地逃回渭水对岸。

    “可恼啊!老夫竟又被孔明耍了!又被他打败了!”司马懿向来不喜形于色,此番却气急败坏,恨得连连咬牙跺脚。

    司马懿刚刚逃过渭水对岸,忽然云开月出,天地之间一片晴朗。方才还是乌云蔽月,夜雾弥漫的情景仿佛是一场梦一样,顿时消失不见。随他一道逃命回来的魏兵不禁说道:“那个诸葛亮莫不是使了八门遁甲之法,他故意布下漫天乌云,如今又以六丁六甲之神力将乌云拨散了不成?。”

    虽然此人只是信口开河,却有众多人不住点头称是。

    “你们休得胡说!那个诸葛亮是人,老夫也是人!哪有那么多神神鬼鬼的事?”司马懿立刻痛斥这种迷信的说法,告诚大家不得传谣,动摇军心。但是,众多魏军将士还是牢牢相信这个说法,他们都觉得诸葛亮神秘莫测,具有神力。

    而魏军这种对诸葛亮的恐惧之心。也给司马懿的指挥作战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他从此以后不再冒险出击,改为一味防守的作战方式。

    在此期间,诸葛亮来到渭水河东的葫芦谷,命数千士兵整日在谷中劳作,打造某种秘密武器。葫芦谷的地形十分特殊,其间有一处盆地,状似葫芦,四周群山环抱,

    进出只有一条窄小的山路,仅容一人一骑通过。诸葛亮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时常进谷监督进展情况。魏军改为守字当先,据守不出,拖延战时,只等蜀军耗尽粮草。

    长史杨仪整日为督办粮草担忧,忍不住对诸葛亮禀告道:“丞相,如今我军的粮草运输十分不便。大部分从蜀中运来的粮草,搁置在剑阁。无奈从剑阁到祁山之间的路途十分坎坷,不仅人员行进困难,就连运粮的牛马也难以为继,纷纷倒毙。运粮车一路行来,大多破损不堪。如今军中的军粮已经所剩不多,再如此下去,恐怕军中就要断粮了。”

    自建兴九年开始征战祁山以来,粮草一直是蜀军的一块心病。

    此前,诸葛亮花了三年时间,勤于农耕,也让士兵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如今的蜀军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拥有雄厚的装备。在他第六次出师祁山的战役中,诸葛亮自然不愿再为军粮之事烦忧。

    诸葛亮先给杨仪吃了一颗定心丸“军粮之事很快便会有所改善,你且放心就是。”

    过了几日,诸葛亮带着杨仪等蜀军诸将,首次进入了葫芦谷。

    “丞相在谷中竟已展开如此工程?”

    一进谷中,众人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不知从何时起,谷内已变成一座巨大的工场,规模十分浩大。

    这座巨大工场中,生产的就是诸葛亮所发明的机器一被唤作“木牛”和“流马”的大型运输工具。

    诸葛亮所设计的木牛、流马,曾在他远征南蛮时作为作战武器而使用。如今,诸葛亮将作战武器改装成运输工具。这样的运输工具曾在前几次出师祁山时试运行过但效果不佳。在三年的休战期间,诸葛亮进一步对其加以改进,如今终于试验成功投入大量生产。

    “若是驱使牛马这等牲畜,不仅要投以饲食,还要棚舍与饲养员,时不时又会暴发瘟疫,折损病死。这些木牛流马,不需要耗费粮草便可运输货物,而且不知疲倦,比牲畜要便宜许多。”诸葛亮一边指点着制造好的木牛流马成品,一边展开设计图,对众人详加解释。

    诸葛亮所创造的木牛流马究竟为何物?如今我们无从目睹其真貌,只能从后世流传下的一些说明来猜测其形状与构造。综合《汉晋春秋》《诸葛亮集》《后主传》等书中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其结构与使用方法:

    所谓木牛,方腹曲头,四足曲折自在,机动步行。头出自颈中,载量多而行速缓。适合为大量运输所用,不宜用于日常少量搬运。一头独行时,可日行数十里,成群行进时,日行二十里。

    另外,还有其他书籍对其有所记载: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鞘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在《后山丛谈》中,对木牛流马有如此描述:

    蜀中有小车,前如牛头,能载八石,一人可推。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或为仿木牛流马之物。

    这些书中的记载不见得准确,很有可能是人们将其他的民间运输工具牵强附会其上。但是无论如何,虽然木牛流马具体的结构不明,但其实用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之后,蜀军便将这些木牛流马实际应用起来。右将军高翔负责亲自统领,大量的军粮便由木牛流马队所运载,源源不断地从剑阁运往祁山。有了如此得力的运输工具,又有了充足的粮草运来,蜀兵不由得士气大振。

    以上述有关史书中的记载为根据可以断言的是:“木流牛马”作为一种运输工具确实存在。在消除了关于“木牛流马”是否存在这一疑问后,人们却对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运输工具产生了争论。

    有的人认为,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后主传》及《诸葛亮集》当中的记载,“木牛流马”应该是两种工具。他们指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一脚指的是一个车轮,四足指的是车旁前后装有四条木柱,停车时可以作为支柱以免车子倾倒。这种车子的速度一般是,人走一步,车轮转四次。

    而“流马”是对“木牛”进行改造制成的一种运输工具,前后四脚,也就是人力四轮车。

    但有人对这种看法提出了一些疑问:

    史书中在记载流马的尺寸时提到:左右肋木上各有二轴孔,直径二寸,又各有长方形脚孔二个,如果四脚即为四轮,四轮车“流马”依靠四轮已经非常平稳,那么其他四个轴孔又是作什么用的呢?

    史书中提到,“流马”的车厢为“板方囊二枚”,两个车厢又怎么安放呢?

    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此恶劣的交通条件,需要的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运输工具,而有四个轮子的“流马”又如何能有灵活性呢?可见,“流马”并不一定是四轮车。

    又有一种意见认为,“木牛流马”实际上是一种运输工具,这种观点宋代时就已有了。

    在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小车”条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蜀相诸葛亮出征时,开始用木牛流马来运输粮食,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巴蜀之地道路险阻,交通十分不利,用木牛流马只是为了能够方便运输而已。

    木牛,就是有前辕的小车;流马,就是独推小车,也就是民间俗称江州车子的那种运输工具。根据这条记载,他们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也叫江州车。

    北宋陈师道《后山谈丛》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这进一步证明,“木牛流马”确是一种独轮车,又称江州车,蜀军用它是为了在崎岖的山路上运输粮食。但也有人指出,“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

    一是因为,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地方不是江州,而是在景谷县(今天的广元县),而且江州主要是水路,如果运粮的话当然会用船而绝不会用车;

    二是因为,将独轮车与史书中所载的“木牛流马”的制作方法进行比较,也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这也说明“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

    也有人根据三国时代齿轮原理已被广泛运用于机械制作这一现象指出,“木牛流马”很可能是一种自动机械。

    他们在《南史.祖冲之传》中找到了旁证,此书记载曾提到祖冲之以诸葛亮制作的“木牛流马"为基础,制造了一种工具,它不需要借助风力或水力,开机以后,它可以自行运转,不需要任何人力。

    此说一提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既然“木牛流马”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却为何在文献和考古上没有任何依据,不能不令人怀疑。

    虽然有人根据记载制造了一个有牛的外形、马的步态、长50厘米、高40厘米的“木牛流马”的模型,但它却不适合于在蜀道上使用,而且《诸葛亮集》曾说“木牛流马”上有两个“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的车厢,那么这两个车厢又是如何放上去的呢?

    “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运粮的问题,但后人在解释“木牛流马”是什么样的一种运输工具,它们的动力是什么时却发生了争论,究竟谁的解释正确,还要进一步地考证。

    最后要说一句,有趣的是有些小说中说“木牛流马”其实是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发明的,大家觉着可信吗?

  • 诸葛亮关门弟子姜维坐拥十万兵马,为何只能在外种田?

    姜维(公元202年一公元264年),字伯约,甘肃天水人。由于姜维是个降将,开始的时侯并不被重用,真到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才官至蜀汉大将军,距蜀国灭亡仅十年。姜维主张北伐,蜀汉官民都反对,宦官黄皓欲让阎宇代之,姜维请杀黄皓,刘禅反对,姜维为避祸到沓中种麦。

    姜维原先是曹魏集团的人,在天水太守马尊手下做官。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魏军猜忌,在走头无路时才投降蜀汉。诸葛亮认为姜维有胆略是将帅之才,便重点培养,按照《三国演义》中书法收为弟子,传以兵书,托付后事。

    蜀汉后主刘禅并不象传说中那样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而是非常睿智聪明。诸葛亮死后,他立刻把丞相职能分化,杨仪主持政务,蒋婉为大将军主持军务,避勉权臣出现。姜姜维官至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

    姜维主张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同曹魏阵营的名将郭淮,邓艾,阵泰等人交过手。由于蜀汉太过于弱小,不可能担负起长年战争的费用,几次北伐劳民伤财徒劳无功,蜀地军民都不支持北伐。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费祎作大将军时就想方设法牵制姜维的活动,每次让他带兵都不超过万人。大将军费祎被魏降将刺杀后,姜维才独立统军,取得一些战绩。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维才正式成为蜀汉大将军,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宦官黄皓想要剥夺姜维的兵权,让右将军阎宇取而代之。姜维请求诛杀黄皓,两个人矛盾激化。刘禅当然乐于两派势力争斗,以防一方独大。姜维在成都无法立足,便到沓中种麦避祸。其实,姜维手中并没有十万军队。

    公元263年,司马昭遣五路大军伐蜀,姜维听到传闻上书刘禅,让张翼,廖化分兵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黄皓从中做梗,蜀汉官员竞一无所知。钟会大军在剑阁被姜维率军挡住,打算撤军了,邓艾兵出险棋,通过阴平小路偷袭成都,刘禅不战而降。

    姜维假装投降钟会,劝钟会造反自立,好找机会汉复汉室,结果兵败自杀。蜀汉君臣不和,上下彼此互相猜忌顷轧,导至亡国,姜维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



  • 陕西古今著名的军事将领有哪些?

    陕西历史悠久,关中之地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相比于江南地区多文人才子,关中自古有着很多名将猛将。

    古代军事将领

    1、白起

    白起是郿(陕西眉县)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白起为秦国征战30多年,参与大小70余战,从无一次败绩。

    秦昭王时期,为了争霸天下,继续贯彻商鞅变法,彻底推行军功爵制,平民出身的白起顺势而生。白起最善于用兵,伊阙之战,大败韩魏联军,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攻下五座城池,经此一战,白起一举成名。随后,白起又率军夺取韩国安邑以东的土地,败魏国夺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夺下了赵国光狼城......

    白起带兵伐楚,水淹楚国鄢城,淹死数十万百姓,又攻破楚国郢都,烧毁楚国王陵,逼得楚王迁都。经此一战,楚国元气大伤,白起也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名震天下。赵国与魏国进攻韩国华阳时,韩国向秦国求救,白起率军大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经过华阳之战,秦国与赵国矛盾更加剧烈,爆发了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射杀赵军主帅赵括,坑杀赵国40万降卒。经过这一战,强大的赵国精锐尽损,秦国统一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白起为秦国攻城略地,威震六国,但是自长平之战后,与秦国相国范雎结下仇怨,最终落下个自刎身亡的结局。

    2、王翦、王贲、王离

    王翦是频阳东乡(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除了韩国,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两个率军攻灭的,是秦朝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王翦、王贲也因此被封为武成侯、通武侯。

    秦王嬴政正式亲政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王翦也开始率军横扫六国,反间计除赵国名将李牧,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后来王贲又率军攻下跑到代地的赵国贵族,俘虏代王嘉,赵国灭亡。荆轲刺秦后,王翦率军攻伐燕国,攻取燕都城蓟,后来王贲又率军攻下燕国的辽东,俘虏燕王喜,没网赵国。李信伐楚失败后,王翦率60万秦军攻伐楚国,大破楚军,杀楚国主帅项燕,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王贲是王翦的儿子,也是秦国开疆拓土的大功臣。王贲不仅领兵灭了赵国代地、燕国辽东,彻底平定燕赵,还带兵杀死魏王假灭亡魏国,俘虏齐王建灭亡齐国,使秦国彻底统一六国。

    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是秦朝后期的名将。秦朝一统天下后,王翦、王贲因功封侯,但也激流勇退,王离一直跟随蒙恬镇守匈奴,蒙恬被赐死后,兵权移交给王离。秦末天下大乱,王离率军南下平定叛乱,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击破,王离也被俘虏不知所踪。

    3、司马错

    司马错是少梁(陕西韩城南)人,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司马错还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曾经和张仪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最终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使得秦国更加富庶。司马错先后担任过国尉、左更、客卿,多次攻下魏、韩、楚的城池。

    4、公孙衍

    公孙衍是阴晋(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早年曾在秦国参军,在攻打韩魏时,屡立战功,尤其是雕阴之战,公孙衍率军大败魏军斩首八万,俘虏魏国主帅龙贾,公孙衍也因功成为军爵十六级的大良造。公孙衍虽然前半生为秦国攻城略地,后半生却是秦国争霸天下最大的对手,离开秦国后他成了一个真正的纵横家,主张诸国合纵抗秦,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义渠君在秦国背后下手也是公孙衍的策略。

    5、耿弇、耿恭、耿秉

    耿弇是扶风茂陵(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的第四位。

    耿弇是东汉时期的战神,智勇双全,在历次战役中将心理战、攻坚战、围城打援、声东击西、避强击弱等一系列战术发挥到了极致。耿弇归顺刘秀后平定河北,横扫齐鲁,征讨陇右,平定四十六郡,屠城三百,没有一次败绩,为东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东汉时期开国功臣都得以善终,耿弇功高却不震主,国家安定后主动上缴大将军印,只是以列侯身份列席朝会,深得刘秀信任,遇到不同意见总是征求他的意见。

    在东汉时期,耿氏家族名将辈出,东汉灭掉匈奴的最大功臣就是耿氏家族。十三将士归玉门的耿恭是耿弇的侄子,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体现了汉朝的气节。勒石燕然的巨大战功也是耿弇的两个侄子耿秉、耿夔打下的,耿秉还曾平定车师国。

    6、马援

    马援是扶风郡茂陵县(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开国功臣,著名的伏波将军。

    马援归顺刘秀后,堆米为山代地形模型,分析战局形式,为消灭隗嚣立下显赫功劳。东汉建立后,马援仍领兵征战,抚平羌乱,平定岭南,北击乌桓,威震边疆。马援的一生东征西讨,不惜马革裹尸,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

    7、定远侯班超

    班超是扶风郡平陵县(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

    班超出身于史学家族,他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开始也是为官府抄写文书,但是他胸有大志,向往傅介子和张骞那样异域封侯的人,毅然投笔从戎。班超带领三十多人出使西域,在西域三十一年,大小无数战,收服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在远在万里的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定远侯班超智勇双全,凭一人慑服西域五十多国,为西域的回归作出了重大贡献。晚年的他思念家乡,上书请求回京,“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汉和帝大为感动,召他回京,班超回去后不久病逝。

    8、马超、马岱

    马超是马援的后人,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人,蜀汉名将。

    马超是西凉有名的猛将,在西凉有很高的威望,深得羌人、氐人的拥戴。早年时期马超也是一方诸侯,曾联合韩遂对抗曹操,潼关之战追杀的曹操落荒而逃,差点被乱箭射杀。在随后马超卷土凉州,依附张鲁,又投靠刘备,凭威名震慑刘璋开城投降。马超半生枭雄,投靠刘备后,虽然职位也是很高,但是并没有受到重用,最后黯然病逝。

    马岱是马超的从弟,曾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战役。诸葛亮去世后,马岱奉杨仪的命令率军斩杀魏延,也曾率军北伐,但是被牛金击败。

    9、杜预

    杜预是京兆郡杜陵县(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的军事家。

    杜预博学多才,善于用兵,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虽然杜预本身没有武艺,但是身为统帅他擅长的智谋,以一当万。作为军事家,杜预最大的功劳就是突破长江天险,直取建业,一举灭亡东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的局面。这一战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后世所推崇。

    10、韦睿

    韦睿是京兆杜陵(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在南齐末年,韦睿就跟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在南梁建立之后,他一直对抗北魏。梁攻北魏合肥之战,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军,一举攻占合肥。钟离之战,以少胜多,斩杀淹死魏军十万多人,取得南北交战以来南朝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捷。由于韦睿的战绩显赫,北魏人对他很是畏惧,称他为“韦虎”,明朝杨慎曾称他为六朝人才之冠。

    11、韦孝宽

    韦孝宽是京兆杜陵(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时期名将。

    韦孝宽历仕北魏、西魏、北周,在西魏时期韦孝宽率军抵御东魏就曾巧战潼关,智胜高欢,战功十分显赫。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采用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可惜,宇文邕英年早逝,周宣帝继位后,韦孝宽又率军攻陈淮南,平定北方。周宣帝宇文赟更加短命,他死后,年幼的宇文阐即位,实际上是丞相杨坚掌权。宇文炯反抗杨坚专政,举兵发动叛乱,韦孝宽又率兵打败了他。平定尉迟迥叛乱不久,韦孝宽就去世了。

    12、杨素

    杨素是弘农郡华阴县(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开国功臣。

    杨素是弘农杨氏的后人,虽然名声不好,但是他的军事才能是无可否认的。在北周时期,杨素就跟随宇文邕攻伐北齐立下战功,在讨伐尉迟迥时也曾立下大功。

    隋朝建立后,杨素率领水军攻打南陈,大败陈军,被陈国人称为江神。随后,杨素又率军击破江南各地士族豪强,平定江南,还曾大败突厥达头可汗。杨广即位后,汉王杨谅起兵反叛,杨素领兵数万击擒杨谅。

    杨素为人很是复杂,虽然战功卓越,但是他助杨广夺位,嫉妒陷害史万岁,却是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13、史万岁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隋朝名将。

    史万岁弓马娴熟,为人非常勇猛,作战时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对抗突厥时,两军各派一名勇士出战,史万岁直接冲过去砍下突厥勇士头颅,震慑的突厥不敢再战,议和退兵而去。这一战彻底奠定了史万岁的威名,在后来突厥再次进犯隋朝时,听说领军的是当年威震敦煌的史万岁,吓得撤军而去,史万岁率军追入沙漠数百里,斩杀数千人。

    史万岁在隋朝统一天下,平定江南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单骑威震突厥,使得隋文帝被尊称为“圣人可汗”。史万岁虽然勇猛无敌,善待部下,但是因为功劳卓越,被杨素嫉妒陷害,在朝堂上被隋文帝杨坚当场打死。史万岁死后,全国没有一个不惋惜的,杨坚事后虽然后悔,但是为了颜面,还是罗列出他的罪名。

    14、李靖

    李靖是雍州三原(陕西三原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卫国公。

    李靖文武才略,李渊有反意的时候,李靖就察觉到了并且伪装成囚徒前去告密,因为天下大乱没有成功。晋阳起兵后,李靖被李渊俘虏,被李世民召入幕府,跟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立下大功。随后,李靖辅助李孝恭,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消灭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萧铣,又前去安抚岭南,连下九十六州,平定岭南。辅公祏起兵叛乱时,李靖又辅助李孝恭,出其不意一举平定叛乱。

    李世民即位后,李靖继续率军击灭东突厥,攻灭吐谷浑,为唐朝的建立稳固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15、侯君集

    侯君集是豳州三水县(陕西省旬邑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君集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玄武门之变诛杀建成、元吉他也是出谋划策,前去伏击的功臣。随后,侯君集又讨吐谷浑,攻灭高昌,立下赫赫战功。侯君集在唐朝地位也极是显赫,但是因为他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最后李世民不得不杀他。

    16、郭子仪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

    郭子仪一生经历七朝,在武则天时期就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兵勤王,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收复两京等重大战役,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后,吐蕃进入长安,郭子仪计退吐蕃,二复长安。仆固怀恩反叛时,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入侵唐朝,郭子仪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郭子仪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17、韦皋

    韦皋是京兆府万年县(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中期名臣。

    唐德宗时期泾原兵变,韦皋用计诱杀叛军首领朱泚所派的使者,坚决抵抗叛军。韦皋最大的功绩是在蜀地二十一年,多次挫败吐蕃入侵,《旧唐书》称他“凡破吐蕃四十八万......功烈为西南剧”。

    18、王忠嗣

    王忠嗣是华州郑县(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华州街道)人,唐朝名将。

    王忠嗣勇猛善战,对抗吐蕃时,他曾单骑杀进吐蕃大军,左冲右突杀死数百人。北伐契丹时,王忠嗣率军北出雁门,桑干河三战三捷,大破奚、契丹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耀武漠北。随后,又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大破吐蕃,威震边疆。

    19、韩世忠

    韩世忠是延安府绥德军(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在北宋时期,年轻的韩世忠就参军抵御西夏,作战非常勇猛,但是因为童贯怀疑他的战功,只进了一级。其后,韩世忠又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冒险生擒方腊,宋金合击攻灭辽朝,镇压山东河北盗贼,抗击金军他也都有参与。北宋覆灭后,韩世忠又积极拥戴赵构,平苗傅、刘正彦叛乱,解救宋高宗,韩世忠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在完颜宗弼率大军南侵时,一路所向披靡,韩世忠封锁长江,几次大败金军,将金军逼入黄天荡,以八千军队围困号称十万的金军长达四十八天。随后,韩世忠又在大仪镇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为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20、刘光世

    刘光世是保安军(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曾在杏子堡战斗中击败西夏军,其后又多次率军攻打金军,不过相比韩世忠、岳飞没有太大的战绩。刘光世去世后,被追封为鄜王,列七王之首,不过对他的评价都是极差,贪财好色,驭军无法。

    21、李显忠

    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陕西清涧)人,南宋抗金名将。

    两宋之际,山河破碎,但是却是有着大批的忠义之士。李显忠年轻时跟随父亲征战,却被金人俘虏,此后辗转投靠西夏,又大破西夏战斗力最强的铁鹞子军,招募万余人,回归南宋。李显忠辗转万里归宋,南宋名将吴玠曾评价他“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随后,李显忠多次大破金军,立功疆场,隆兴北伐他也曾参战,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以失败告终。

    22、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榆林米脂县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是闯王高迎祥的部下,作战非常勇猛,被称为“闯将”。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成为闯王,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部众发展到百万。随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李自成在北京没待多久,满清入关,李自成就开始了流亡,退到九宫山时,李自成被当地民众杀死。

    23、张献忠

    张献忠是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张献忠一生对抗明朝,在明朝灭亡后,他又开始抗清,而他本人也在北上抗清中战死。张献忠虽然战死,但他死前留下“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这句话,从此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大西军将领率领大西军联合南明,共同抗击清军,尤其是李定国,为南明坚持到最后。

    24、李定国

    李定国是陕西榆林人,南明的抗清名将,晋王。

    在明末李定国是反抗压迫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大将,屡立战功。张献忠死后,大西军联明抗清,李定国成为南明最忠义的大将,两蹶名王,血战磨盘山,为南明小朝廷呕心沥血。在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后,李定国自知回天无力,不久染病去世,临死仍嘱咐部下“宁死荒外,勿降也!” 。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蔡锷等起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近现代

    杜聿明,陕西米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著名抗日将领,在昆仑关战役中击毙日军5000余人。

    胡琏,陕西华县(陕西华州)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关麟征,陕西鄠县(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曾率部参与台儿庄战役。

    张灵甫,陕西省长安县(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曾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孙蔚如,西安市灞桥镇人,陕军抗日主帅,“七七事变”爆发后,率杨虎城部下抗战。

    刘志丹,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

    李达,陕西省眉县人,开国上将。

    张宗逊,陕西省渭南县(渭南市)人,开国上将。

  • 课本中诸葛亮的出师表能否删除?教授:删除,如何评价?

    我认为《出师表》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宣言书,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丶我们的军人丶我们的子孙后代,应当予以效仿和发扬光大。

    至于说是一种封建愚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蜀汉丞相效忠蜀汉何有之过?

    况且诸葛为人睿智丶神机妙算,何谓愚忠?相反,在地小人少之三国,蜀汉能五伐中原,化被动为主动,以进攻代防守,正是诸葛效忠祖国欲统一天下之大志,与日月齐辉,并山河共美!

    因此,传颂千年的《出师表》应当有一席之地。

    至于《止战疏》,虽没《出师表》有名,如有必要要上架,就上架,也不应取而代之。

    我们民族要和平,不赞成战争。但人类的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世界并不太平丶暗流汹涌之秋,帝国主义丶霸权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要高度警惕,《止战非易》,《出师待发》!

  • 三国时诸葛亮、姜维都曾经烧毁四川的栈道。烧了之后他们自己怎么走呢?

    谢请!三国时期诸葛亮、姜维都曾烧毁栈道,烧了之后他们是怎么走的?因为他们烧毁栈道不是随便烧的,烧栈道的目的都是为了阻止魏军前进,每次都是蜀军退兵之后再烧毁的,就是烧了也只是烧了一小段,烧毁了之后还可以再修上,计算起来大约七八次,最主要的有三次,都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烧的,姜维也烧过,只是烧断,用时随时就补上了,不算什么焚毁。

    魏蜀边境上,通往益州的主要栈道有五条,大致是东北——西南方向,从西向东数,依次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每条都是蜀军的生命线。烧毁都是被迫的,虽然烧毁,也是心疼的。

    公元228年,诸葛亮进攻南安、天水,由于街亭失守,前功尽弃,赵云也年迈,为了阻止曹真的进攻,赵云烧断了祁山道。当年底,诸葛亮攻打陈仓,久攻不下,粮草不足,只有退兵,烧断陈仓道。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烧断了褒斜道。

  • 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自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断后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此后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这10年时间,蜀汉政权的军事都是掌握在蒋琬、费祎先后两任大将军手中,姜维虽然得到多次升迁,与魏国发生过几次战斗,但都不是自己做主。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才完全执掌军权。先后进行了7次北伐,实质上是6次主动进攻,最后一次仅是被动防守。

    第一次北伐:这一年夏季,姜维开始率领数万人马从石营出兵,经由董亭,包围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前往洛门解围,最终姜维因粮尽而退兵。

    第二次北伐: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再次出兵陇西,狄道县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进兵包围襄武县,与魏国将军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进军,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将三县的的百姓迁徙入蜀。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八年(255),姜维与投奔过来的车骑将军夏侯霸共同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死亡几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率军包围狄道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领军队前来解围,姜维退兵驻扎钟题。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九年(256),姜维被任命为蜀汉政权第三任大将军。于是再次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击在上邽会师,结果胡济失约未按期而至,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士卒四散,死者很多。姜维引咎自责,自请削职贬官,被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五次北伐: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司马家族,姜维想要乘敌方空虚进袭秦川,再次率领数万人马出骆谷,直扑向沈岭。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面对姜维多次挑战拒不出战。直到第二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才引兵回成都,恢复大将军的职位。

    第六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姜维率军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同时得罪了宦官黄皓,遭到黄皓嫉恨,姜维只得远离成都在沓中屯田练兵。

    第七次北伐:景耀六年(263),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让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结果遭到黄皓从中阻挠,错失战机,最后魏军五路伐蜀,姜维兵败退守剑阁。最后邓艾绕道后方,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

  •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一个有人教有人管,另一个从小缺爱且父亲死得早,当然成就会有所不同。

    司马懿和诸葛亮,属于旗鼓相当的两个对手,二人各为其主,曾展开过绝伦的斗智斗勇,单论计谋的话,这二人应该不相上下。

    不过,同样是精英人才,二人的后人却在成就上相差甚远,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晋朝,而诸葛亮的后人,则是泯然如众人,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的儿子们,在成就方面要大于诸葛亮的儿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晋朝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的“努力”下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和诸葛亮的后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简单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让各自的儿子成就有了差别。

    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司马懿确实做得很好。

    司马懿有三个嫡子,均是司马懿的嫡妻张春华所生,其中长子为司马师、次子为司马昭,三子为司马干,而最得司马懿衣钵的,正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二兄弟。

    众所周知,司马师曾帮助父亲司马懿成功地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的势力更上了一层楼,除此之外,他还在司马懿去世后,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基础,让司马家的权势,在整个曹魏朝堂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擅行废立,把魏帝曹芳废黜,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这就是司马师执掌司马家族时期干的事情。

    而到了司马昭接过哥哥手中的权力时,司马家族更是在曹魏朝堂上达到了顶峰,把持朝政,说一不二,甚至,还公然弑杀了魏帝曹髦。

    这二人,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在胆识,以及谋略方面,都深得父亲司马懿的真传,并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为什么他们的能力会如此“突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司马懿的言传身教。

    在我们现代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一个孩子日后的成就高低,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好坏就能决定一大部分。

    而司马懿,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出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受曹操的强召,开始担任“文学掾”一职。

    众所周知,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是很不情愿的,最后还是曹操下了死命令,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曹操的身边。

    但来归来,心里抵触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司马懿就开始了一段“摸鱼”的日子。

    什么叫做摸鱼呢?简单来说,就是消极怠工、混日子,而在这一年,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为司马懿生下了长子司马师。

    本身上班就是摸鱼,加上有了儿子,初为人父的司马懿,就自然而然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儿子身上。

    司马懿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奇怪,本身在曹操那里就属于混日子,古代又没有什么严格的考勤制度,因此时间有的是,所以多管教管教儿子,也就十分正常。

    况且,司马师还是嫡长子,嫡长子在古代,地位十分特殊,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因此,司马懿必须精心对司马师进行教育。

    而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司马师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学业相当不错,并且为人沉稳,方方面面也都十分不错。

    就连当时的名士何晏,在接触过年轻的司马师之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师字子元)是也。”---《魏氏春秋》

    能得到名士的如此赞许,足以说明司马师确实不错,抛开他本身就聪敏之外,更多的就是来自于父亲司马懿的良好管教。

    同样的,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其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司马昭出生于公元211年,比哥哥司马师小三岁,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虽说摸鱼的日子已经基本结束,但对于儿子的教育,却一直没有放松。

    并且,司马昭比司马师的优势在于,他对于政务方面更加娴熟,早年间他曾经在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通过父亲的指导,纠正了不少之前留下的弊端,赢得的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由此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们能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司马懿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管束,因此,他们在后来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而反观诸葛亮的后人,情况就和这个大不一样了。

    诸葛亮一共俩儿子,一个叫诸葛乔,一个叫诸葛瞻,不过,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儿子,是过继给了诸葛亮。

    并且,诸葛乔死得很早,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就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所以,诸葛乔抛开不说,我们单说诸葛瞻,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四十六岁了。

    那么,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简而言之,当时的诸葛亮很忙,特别忙。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诸葛亮也在刘备的托孤中,成为了蜀汉最忙的一个人,朝中大小事务,不管是人员调动还是官员任免,几乎诸葛亮都会过问。

    并且,在诸葛瞻出生的一年前,诸葛亮已经开始了北伐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是亲自带兵北伐。

    因此,从里到外和从外到里,当时的诸葛丞相忙得不可开交,其工作强度之大,已经远超我们现代的007和996。

    工作上忙,自然就缺乏陪伴诸葛瞻的时间,至于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没有进行教育,而是当时诸葛亮的位置,决定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所以,也就做不到像司马懿那样的言传身教和管束教育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自然也不会像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具备很强的能力。

    并且,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对儿子将来的成长很重要,诸葛亮和司马懿虽说都擅长谋略,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用谋略为公,一个则是为私。

    因此,他们的这种风格,同样也在影响着下一代,而诸葛亮的克己奉公,也自然传给了儿子诸葛瞻。

    所以,诸葛瞻小时候虽说十分聪明,还得到过诸葛亮的赞赏,但从秉性上来讲,他就和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本质上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诸葛瞻七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因为鞠躬尽瘁去世了,而还是黄口小儿的诸葛瞻,自此没了父亲,同时也就没有了人教育。

    后来,还是后主刘禅收养了诸葛瞻,将他抚养长大,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刘禅是什么样的水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经他之手抚养出来的孩子,水平就是说破天,也高不到哪儿去。

    因此,诸葛瞻的一生十分平淡,长大后娶了蜀汉的公主,之后在老丈人刘禅的关照下一路升迁,虽说身居高位,却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甚至还颇有些”言过其实“。

    最后,诸葛瞻战死在绵竹,临死前,曾拒绝撤军保命,坚持要守卫绵竹,虽说死得惨烈,倒也没有辱没了武侯之后的威名,这也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通过上述对比,就能够明显看出,造成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成就区别很大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家庭教育,一个是有时间也有精力言传身教,另一个则是把身心都献给了国家,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并且又在儿子幼年时去世,因此才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我们再来谈谈”龙虎“和”草包“。

    若是单论个人事业成就的话,司马懿的儿子确实比诸葛亮的儿子要强得多,但问题是,难道这就要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龙虎“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像司马家那样的。

    司马家族通过几代人,处心积虑地篡夺了原本属于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自家的王朝,其行为本身就属于”乱臣贼子“。

    当然,胜者王败者寇道理也并没有错,但司马家的所作所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吃相太难看。

    从司马懿开始,就开始打曹魏的主意,要知道,司马懿能在曹魏朝堂上身居高位,是曹老板给他的机会,也是曹丕给他的信任。

    但他却不顾君臣之谊,妄图改朝换代。

    有道是前有车后有辙,在他这种”言传身教“下,司马师自然也走上了权臣之路,并且还将司马懿的精神发扬光大,干起了废立皇帝的事情。

    到了司马昭那就更过分了,他开启了史上首次臣子公然弑君的先例,当街杀了魏帝曹髦。

    单是这父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够为人所不齿,如果这叫做所谓的龙虎,把这定义为成功的话,那让那些呕心沥血,一心为国的人情何以堪?

    除了司马父子三人之外,经由他们奠基所创立的晋朝,更是烂到不能再烂。

    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导致爆发”八王之乱“,最终造成了异族涂炭中原百余年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数不清的杀戮。

    而这些,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子、孙子等后人。

    曾经在东晋时,晋明帝司马绍某次与大臣王导和温峤聊起晋朝的发迹之路,司马绍就请富有学识的温峤说一说晋朝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踌躇半天不说,身旁的王导接过话头,详详细细的给晋明帝介绍了晋朝的曾经。

    从司马懿如何专权,到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架空曹魏,并如何公然弑君,到最终晋朝建立,王导认认真真的给司马绍上了一堂历史课。

    听完之后,司马绍捂着脸趴在床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昭都觉得自己的先人所作所为不忍直视,认为这样得国不正的国家不会长久,何况是后人呢?

    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又叫做失败?仅从后人对于司马氏和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况且,诸葛瞻再怎么说,也是为国战死沙场,从道义上讲,绝对要比那谋朝篡位的人强得多。

    回到问题,司马懿的儿子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是得益于司马懿早期的教育与管束,而诸葛瞻因为从小缺乏类似的教育,并且父亲诸葛亮又去世的早,所以才造成了他并无太大作为,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定义成”草包“。

#古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