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双子杀手 >威尔史密斯搭档李安,口碑却惨不忍睹,《双子杀手》为何全面扑街?_双子杀手里的克隆儿子谁演的?

威尔史密斯搭档李安,口碑却惨不忍睹,《双子杀手》为何全面扑街?_双子杀手里的克隆儿子谁演的?

作者:投稿 时间:2023-01-30
  • 威尔史密斯搭档李安,口碑却惨不忍睹,《双子杀手》为何全面扑街?

    说说我的看法。

    实际观影远远达不到预期的高度。

    威尔史密斯的巅峰是什么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黑衣人.李安呢?饮食男女,少年派,卧虎藏龙。根这些相比,双子杀手确实有点大失所望。

  • 双子杀手里的克隆儿子谁演的?

    克隆儿子是大卫·莫雷蒂。

    《双子杀手》是由李安执导,威尔·史密斯、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克里夫·欧文主演的动作科幻电影。

    于2019年10月11日在北美上映,2019年10月1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 意想不到,无与伦比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为何让观众着魔?

    意想不到,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在北美上映出师不利。首周末三天票房只有2050万美元,热度不及《小丑》,烂番茄新鲜度从29%下滑到20%。这种局面让很多观众想起了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片全球票房近3100万美元,北美只有173万美元,而中国市场票房高达1.64亿元,可见,中国观众是李安电影作品的主要支撑。

    这次,是否还会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情况呢?据媒体报道,《双子杀手》投资高达1.38亿美元,这部影片会不会赔钱啊?这对于混迹好莱坞的导演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是《双子杀手》让观众着魔的原因之一。

    “无与伦比”是业界对李安导演的作品认可和评价。这位50后的中国台湾编剧、导演,1999年就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2006年凭借《断背山》获得第78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以后获奖无数。李安作品大多采用通俗情节剧模式,用家庭故事或隐喻现实素材反映真实人性,在两种不同文化冲击中展示故事深处的哲学意味。

    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让观众着魔,还有以下4点原因。

    1、《双子杀手》不仅是科幻悬疑题材,还是人到中年的人生审视。即将退休的国情局特工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指引克隆人的前路,以便少走弯路。被克隆的自己是20多岁的年轻人,才不理会面前苍老的这位,卧槽你谁啊?等我老了才不会混成你这样,我的青春我做主。《双子杀手》在呈现他们你死我活的追杀场景中还让人们回望自己的前半生或者追忆来路。

    2、影片高帧、3D,画面逼真,视听震撼。还用动态捕捉技术创制出一个年轻的威尔史密斯。极致的画面,大明星颜值号召力加上著名导演口碑和先进的摄制技术,都让观众对影片充满期待。

    3、自2016年11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后,李安导演近两年多没有新作亮相荧幕,这意想不到的《双子杀手》,会让观众产生久违了的感觉。

    4、《双子杀手》10月18日上映,档期选得较好。因为国庆档被3部爱国主旋律电影主导,这三部影片目前已经上映半个月,且票房火爆,说明观众电影消费需求旺盛,《双子杀手》会给大家带来换换口味的新鲜感。

    意想不到,无与伦比李安新作品《双子杀手》不管从看热闹或幸灾乐祸角度,还是著名导演与明星主演以往的好口碑,或者震撼视听、哲理故事等方面,都让观众着魔。

  • 两个威尔·史密斯,也救不了《双子杀手》的票房,李安输了吗?

    无论是在中国人眼里,还是西方人眼里,李安都是一个复杂而亮眼的存在,拥有点金石般的神奇能力。

    他的早期作品,有关家庭的三部曲,成功探讨了家庭矛盾,代际冲突,伦理禁忌,文化隔阂等多重深入人心的问题;

    而当他执导纯英式小说,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时,竟然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获得了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

    从很多方面来看,他都是跨国跨文化跨领域的大师,既能拍摄出像《冰风暴》这样,展现美国20世纪70年代郊区图景的作品;又能拍摄出19世纪60年代,饱受战争摧残的美国南部图像;而《卧虎藏龙》等独特的中式美学元素的应用,意味着他不仅中西通吃,也博古通今。

    他擅用东西方哲学,结合儒道佛文化,辅以个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打造了无数电影文学的典范。

    但就是这样一位电影大师,遭至了从业生涯的滑铁卢,最新电影《双子杀手》,被评论员们嘲笑说:两个威尔斯密斯,也拯救不了电影的票房


    《双子杀手》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使用每秒120帧的超现实速度拍摄,而非传统的每秒40帧;

    它努力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并用人类对于衰老和不安全感的恐惧,作为电影的内核,试图引发观众的共鸣;

    同时,他启用了全球票房保证的明星,威尔斯密斯,努力迎合观众喜好。

    但即便如此,北美票房的溃败,让他的尝试之旅,充满了自砸招牌的意味。

    因为从任何方面看,这部电影都很难成功。

    技术上,虽然李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就算你的电影是用120帧拍摄的,大多数影院的配备,都只有60帧或者40帧,这意味着,他所努力追求的高清,实际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依然是失真,甚至是模糊不清。

    这就很难说服观众,去积极拥抱3D超高清电影。

    尤其是这种拍摄手法,会一定程度上削弱演员的表演能力时。

    而《双子杀手》,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无论是从情节,还是表演,都平淡无奇,老套空洞。威尔斯密斯的爆表演技,根本没有释放出来。

    因为120帧拍摄,意味着在拍摄过程中,超高倍数的放大演员的面部表情,这就让演员的一些爆发性表情,也会因为太高清,太放大,而显得矫揉造作。

    所以有所克制的表演,才是最保险的做法,但克制意味着,观众的情绪释放没有得到满足,李安作为心灵导演,最擅长的操纵情感的能力,得到了限制。

    以至于很多西方评论家,乃至威尔斯密斯的粉丝们认为:像威尔·史密斯这样的真正明星,他的魅力甚至可以提高最庸俗的素材,如果可以的话,一部电影有一个威尔斯密斯,就得到了票房保证,但《双子杀手》有两个威尔·斯密斯,却也拯救了不了电影的平凡。李安用最先进的技术,创造了一个20多岁版本的史密斯,并标榜自己在重新定义动作电影,这些崇高的主张,最大的成就是消弱了史密斯的个人魅力,至少两次。


    在电影《双子杀手》中,史密斯饰演的布罗根,是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手,替美国国防部秘密狙杀一些犯罪分子。

    在他51岁时,他打算退休,因为长期做杀手,让他身心俱疲,也让他内心深处,充满折磨。

    于是电影在一个令人惊艳的开场中开启,他第72起谋杀,也是最后一次谋杀,对象是列车上的一位生物学家。在高速行驶的列车穿过的瞬间,位于车外遥远距离的他,要瞬间完成狙杀任务,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在他之前的几任狙杀手,都以失败告终。

    但布罗根成功了,可是他本人并不满意,因为他原本打算击中脑袋,最后却是击中脖子。他把这视为自己年龄已大,不再充满手感,无法继续从事这一工作的证明。

    可是,当他退休后,他的老战友秘密告诉他,最后一次击杀的生物学家,根本不是坏人,他被灭口的真正原因是,他曾听命于布罗根的顶顶头上司,克莱·瓦里斯,为他研究和制作克隆人。也就是布罗根可能看了假的档案资料,杀了不该死的人,这让他的良心,深受煎熬。

    很快,他发现自己的退休生涯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被监视了,他和老战友的谈话被秘密监听,老战友也因此被杀害。布罗根这个曾经的战时英雄,开始成为政府的追杀目标。

    而被克莱·瓦里斯任命前来狙杀布罗根的人,是一个和他长相相似的21岁男孩。最后这个男孩被证明,是根据布罗根的基因,完美创作的复制品,拥有和他一样的射击天赋,一样的生活习惯,身体体质,也就是说,他是布罗根的翻版,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布罗根。

    小布罗根的存在,耗费了李安大量的心思。

    如果按照以往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法,人们要么通过化妆,让威尔斯密斯变年轻,来饰演自己年轻的分身,要么通过替身,比如威尔斯密斯的儿子,或者和他五官相似的人,同样通过化妆,打造最大程度的外貌相似性。

    但李安却动用了数百名视觉效果的艺术家,开发更高的帧率、更清晰的电脑合成图像,和更精确的投影仪技术。

    李安说:当你看得那么清楚的时候,有一些过去的手法不能用,比如克隆人,你光给人化个妆改个发型就叫他年轻三十岁,这个就看不通了,我就要把别的技术带进来,用数码重新创造一个角色。

    把威尔·史密斯的脸放大6000倍后,特效团队赶工八个月,才最终制作出年轻版的威尔斯密斯。

    这个过程相当的耗费精力。

    以至于连李安本人都表示:80%的时候,你不是在和艺术打交道,而是在和障碍打交道。这是如此浪费资源。

    不仅如此,还很烧钱,制作经费告急的时候,李安就把自己的薪水压进去,制片公司的利润压进去,用大量的时间,成本,精力,金钱,拼出一个满意的结果。

    可是北美上映,却反响平平,在中国,也没有激发大的浪花。

    李安本人却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三维有着更为值得追求的价值。在二维空间里,电影是墙上的一幅画,它不是真实的东西,可在三维空间里,你的大脑愿意相信,事物实际就在你的面前,有着自己的形状和运动。

    并且三维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细节效果。

    比如在两个布罗根的摩托车追逐场景中,你不仅能够看到摩托车的画面,还能看到街道,以及飞翔而过的鸽子身上的羽毛。

    而让李安最骄傲的一幕是,当小布罗根发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荒谬时,他崩溃大哭,你能看到他前额湿润,下唇颤抖。

    通过三维,仿佛你能触摸主角的体温,体会他的脸红。

    李安认为三维创造了入侵感,让观众和电影之间,不再存在安全距离。

    但评论家们却认为,无论小威尔斯密斯多么逼真,他都像电影里的复制品,都是一种克隆技术的变相运用,小威尔斯密斯的眼睛里,缺乏震撼人心的眼神,他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假人。

    这些评论家们认为,水晶般的高度清晰,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扼杀了电影本身逃避现实的传统意义,令人在观看过程中,充满不快和挫折。

    从根本意义上,观众看电影时,想要体验的不是逼真,而是带入其中,身临其境。过分的真实,有时会令人产生不适感,甚至恐怖感。


    其实,好莱坞一直很擅长处理艺术和科学的交融性问题,很多成功的案例证实,通过技术,可以更好的为艺术服务。

    比如卡梅隆2009年的3D史诗电影《阿凡达》,票房接近28亿美元,而李安自己导演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迹象表明,电影制作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但至此之后,消费者的反响却并不热烈,他们对剧情的粗制滥造感到愤怒,对笨重的眼镜充满抗拒,对额外支付的现金感到不满。

    从2009到2019的十年间,3D电影消磨完人们的新鲜感后,一直举步维艰,影院也终止了对三维数字屏幕的投入,而李安的上一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收获了好评,但是票房并未能持平,很多人以为这将是李安的最后一次尝试。

    但三年后,他迅速卷土重来,让人对这个说话温柔的男人,难免印象全变,李安骨子里的执着甚至执拗,开始暴露无遗。

    他自己也说:

    如果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就收手,他会拥有更好的名声。

    我们是豚鼠,对于被试验的豚鼠来说,下场都不会太好。

    面对记者,他不止一次的抱怨:一切都比你现在想象的要难。

    但是最后,他却表示:我知道自己会被揍,但我会一直努力的。

    他坚持认为,不是媒介有问题,而是方法的问题,为了全面迈向未来,必须开发新技术,从照明到相机角度,到化妆应用,全方位的技术变革。

    他说,3D和快速帧速率的超现实主义,让他能够更好,更清晰,更敏感的研究演员的面部表情,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层次,一层对他们表演之外的探索。

    [这不仅仅是一个额外的维度,还似乎是一种不同的心态。我仍在学习过程中,试图找出答案,因为没人能教你——如何在一个更真实,更宏大的媒介中传达一个故事,一个情景?]

    他说:老实说,我觉得120帧我现在看习惯,我觉得它是正常的。不是高帧率,不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我只是要把它分享给大家看,它没有那么玄。

    他认为人们被洗脑,以为电影需要按传统方式完成,电影制作人需要用某种逻辑和视觉语言说话,所以他打算做一件大胆的事情,颠覆人们的想象,展开全新的洗脑。

    可是他也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状态,他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他认为多年来人们对3D技术的探索,甚至还没有触及表面。

    三年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让他意识到,如果超现实主义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打扰情感共鸣的产生,那么打斗片是不是可以更好呈现他的创意,更好的入侵观众的距离感,产生震撼和震惊。

    但现在看来,效果不甚理想,《双子杀手》绝对不是烂片,但也没有触及一部优质电影的核心,它似乎过于流于形式,忽略了更深刻的情感捕捉。

    而很多人急于把李安拉下神坛,似乎他过去神奇的魔法,对于观众不再管用。

    十年后,他对3D和高帧率的最后探索结果,是如此平淡,人们等着他转头认错,承认自己在走弯路,在做不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毕竟对于电影技术的探索,人们认为《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指环王》的导演杰克逊,比李安更适合。

    可李安却将目光投下了下一部电影,一部关于拳王阿里的故事,将再次承载他的技术探索。

    他说:很久以来,我一直怀疑,我疯了吗?我看到的东西,只有我看到吗?但我不认为我疯了,3D技术和我之间,就像一个老练的艺术家在看一个婴儿,你必须要让这个孩子长大。


    李安对于120帧的痴迷,源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他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更好的讲述这个故事,他以往的哲学方法,扁平的维度,似乎不再管用,于是他首次尝试3D ,希望多一重维度,让这个故事变得更为圆满。

    他说:当我进入3D和数字世界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不是我所知道的世界,我必须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所以好奇心真的占据了我。电影已经存在了100年,我们习惯了某些事情,但3D不是对过去的模仿,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它更直接,更投入。

    但是3D拍摄遇到了问题,置身相机之后的李安,无法看到主演的表情,抖动太大了,起初他以为是相机的问题,后来意识到,过去的拍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3D的需求,120帧率的普及,势在必行。

    高帧率可以为3D的多维度,提供更多的分辨率,更多的亮度,清晰度,甚至更多的感觉。

    可对于大多数导演而言,3D也好,高帧率也好,都是电影里的点睛之笔,一点点可以让电影更出彩,但大面积采用,则耗时耗力耗钱,绝对的得不偿失。

    可倔强的李安不这么认为,他发现了新世界,新方法,新大陆,没有满足,没有物尽其用之前,他不会轻易罢休。

    如果遇到了更好的,只是因为自己不会应用,就轻易放弃,只是因为市场没有普及,就假装它不存在,那不是李安的风格。

    他说:一步一步地,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我要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有了这个,我真的渴望找到一种新的审美,一种新的技巧,一种新的照明方式,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带你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去发现它。

    他当然明白自己在本末倒置,在做一件自己既不擅长,又完全没有足够技术支撑的事情,但是他坚信:3D 和高帧率,是将人们带出起居室的关键途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因为移动设备的普及,家庭影院的兴起,让他们习惯了躺在床上,在私密空间里完成过去在电影院完成的事情。

    但李安认为:拜佛的人会去寺庙,因为去寺庙是一种仪式,有着能量释放,灵魂净化的功效,而电影也是如此。

    如果他提供一些人们以前从未见过,在家里也无法复制完成的事情,连锁反应将会发生:观众将重返影院,影院将投资数字三维放映技术,财团将重新投资导演拍摄高帧率3D,顶级导演也会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他希望努力的是,改变整个电影世界的格局,让电影永远用一种圣洁的方式,前进的方式,存在下去。

    面对外国记者采访时,他苦笑着说:它让我着迷,你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压抑的人,我一遍一遍这样做,我想我在表达我们有很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对自己不太满意。我感觉到它触动了我的心,我一辈子无法掩盖它,我们在意识世界的工作是压抑潜意识,而潜意识可能是真正的你。

    [我也拍了快三十年了,让我兴奋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这件事情让我觉得非常的谦卑,非常的无知,有时候非常无奈,可有时候又非常兴奋。所以我很有兴趣去追求它。]

    [看不到就算了,看到的话,我一定想把它弄清楚。]


    在观众眼里,李安一直以突破极限著称,他一直在试图走出电影的舒适区。

    可是其实他的核心一直没有改变,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电影外的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和自己较量。

    在茫茫大海里漂流的少年派,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而51岁的威尔斯密斯,要和年轻版的自己较量,要战胜自己对衰老和不安的恐惧。

    战胜自己,才一直是李安核心的人生追求。

    在刻板印象中,李安是一个擅长展现电影中,能引起观众共鸣方面的导演,挖掘出深刻普遍性的导演。连《时代周刊》的评论员也表示:李安从不光顾他的角色,他把微妙而沙哑的喜剧和尖锐的社会旁白结合在一起,笑话中充满了真正的痛苦和困惑,所以苦甜的、暂时积极的结尾充满了真正的冲击力。

    可这恰恰是李安一直想摆脱的。

    他曾说:我当然觉得探索人际关系最自在,每次我觉得我偏离了那个方向,我总会不知怎么地回来。这也是观众们一直以来的感受。我试图摆脱这种感觉,但我做不到,这是我的感受。

    他想要走出舒适区,他走了弯路却回到原点,他希望有所突破,这是一个电影创作者,想要摆脱宿命的挣扎。

    有人说李安失败了,但是我却觉得,作为创作者,他是成功的。对于一直披星戴月的追梦人而言,只有暂时的失利,没有失败这个说法,更何况电影是他的热爱,你在追求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满足。

    李安曾不止一次表示,他永远追求所谓的上帝时刻,或者某种程度上,抓住我们存在本质的电影时刻。

    [那个时刻,那个珍贵的上帝时刻,是最艰难的时刻,一切都消失了,你在创造中。你在一个什么都不重要的地方,你很专注。我不知道那是幸福还是满足还是什么。或者是纯粹的肾上腺素。]

    [我的很多电影都是关于那个时刻的。]

    对于政客而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是美德;但对于创作者而言,只要身体没死,灵魂未消亡,每一秒都应致力于探索,都应用力挖掘自己的极限和可能。

    因为创作,就是你人生的热爱所在,人生的全部意义。


    李安的合作伙伴詹姆斯·夏慕斯,曾经开玩笑说,李安蹩脚的英语和笨拙的表演,让他很难和投资人们联系交流,但是他迫切的想要成为导演,当他第一次走进纽约的电影公司时,他说:嗨,我是李安,如果我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64岁的李安不是没有想过安享晚年,他说,我曾经不去想它,我试着假装,我花时间和妻子在一起,她可以看出我有点心不在焉。

    他和妻子利用空闲时间,去缅因州徒步旅行,但在那里,他从岩石上摔了下来,弄伤了自己。他后来说:工作更安全。

    没有工作,他几乎无法生活。

    李安说:如果有人投资,我还是想继续拍摄120帧的电影。

    他承认自己可能走的太远了,对于人们来说,一时难以适应,电影院也没有合适的设备,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他对好莱坞对新技术的反应,感到吃惊。他们太执着于旧方式的美丽,不想离开天堂,天真无邪,令人沮丧。

    他说:我一天大约怀疑三次,但从来没有动摇过。更难的方法是正确的方法,想要找到它一定很难。我不是虐待狂或者别的什么,我只是清晰意识到,我有更多材料可以运用,这很有挑战性,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可以做好,结果会更丰富。

    但他乐意成为躺在铁丝网上的海军陆战队员,这样后来人就可以踩着他,插上国旗。但当然,他更乐意一步到位地插上胜利的旗子。

    李安的合作伙伴,詹姆斯·夏慕斯也表示:他希望李安坚持的拓展电影,因为电影的历史,总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随着观众越来越倾向于呆在家里,技术的突破可以重塑观影体验。

    詹姆斯说:安总是一个向着更远海岸出发的人,他从小就这样,如果你没有看到他的后脑勺,是因为他在更远的地方移动。

    在解释《双子杀手》的一些概念时,李安说:有人和年轻的自己战斗。对我来说,这取决于你如何对待自己。如果你还活着,你会怎么做?将来,你想听听别人的建议,还是过你自己的生活?

    在电影的结尾处,他用小威尔斯密斯的回答,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人生的一些弯路,我想自己走一遍。

    正如他多年前传达的意思一样:我拍了一部女人的电影,我不是女人。我拍了一部同性恋电影,我不是同性恋。我边走边学。

    你边走边学吧,李安导演,如果《双子杀手》是你失败的探索,我依然愿意给你99次机会,999次机会,直到有一天你累了,再也走不动了。

    因为相比较一场好电影,我更珍视一位好导演!

    文 | 小安影评社

  • 《双子杀手》曝光幕后制作特辑,李安如何让51岁"史皇"重返23岁?

    李安导演是电影史上第一位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新片《双子杀手》是李安导演联手好莱坞巨星威尔·史密斯共同创作的新片。此片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政府特工,突然发现自己被一个杀手追杀,而这个杀手确是自己25岁时的克隆体,两人之间开始了异常激烈的较量。威尔史密斯在里面分饰两个角色,其中年轻的自己会使用动态捕捉技术,超过一半篇幅的特效镜头,对于技术和放映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双子杀手》不仅再次复制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120帧/4K/3D放映格式,而且还大量运用VR等视效技术,科技感十足。

    说到让威尔·史密斯变年轻的技术其实在“影视圈”已经是一项很古老的技术了,动作捕捉再加上CG处理就是他的核心技术 。当然前期可能也会有一些化妆的东西,但是不会是占很重要的部分。


    这些技术的运用很多片子里都可以看到,《X战警》里面教授,《美国队长》里瘦小的队长,《阿凡达》的各种外星人等影片都用过这项技术。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电影《双子杀手》中出现了哪些高科技?

    1、CINITY系统 CINITY影院系统是当前电影放映领域的最高综合技术规格和最佳综合电影展现形式,融合了4K、3D、高帧率、高亮度、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电影放映领域的最新技术。 同时从空间维度、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像素质量等方面全面提升整体声画品质,具有画面更清晰、色彩更真实、影像更流畅、动作更连贯、声音更具临场感等特点。 结合4K和3D技术,《双子杀手》带来清晰如水晶般亮丽透彻的画质,每一个特写,每一处细节都被真实还原。演员任何微小情绪的变化,包括汗毛的抖动、肌肉的纹理,都能看得清楚分明,高技术电影将是“面瘫式表演”和“无演技”的致命杀手。

    2、120帧/秒的画面显示 所谓120帧拍摄,是指拍摄时镜头每1秒钟产生120帧画面。电影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脑的视觉残留,当一秒内闪现的静帧画面足够多,人眼就会产生运动图像的幻觉。 所以提高拍摄帧率可以让电影画面更加逼真,尤其是镜头快速移动时,低帧拍摄通常会伴随着抖动、顿挫与频闪,而120帧这样的极致帧率会使动态画面更加流畅,完美解决了摄影机移动过程中产生的频闪或晃动问题,带来更舒适的3D效果和无可比拟的敏锐与真实感。

    3、CG技术 《双子杀手》影片中,史密斯一人分饰两个角色,51岁退休杀手的成熟沧桑和23岁年轻杀手的青春茫然,从眼神中呈现了鲜明的对比。这个23岁的史密斯是由高科技特效CG技术制作完成的,不同于以往只是单纯的减龄,这次23岁的年轻版史密斯更鲜活更富有生命力。

  • 双子杀手演员表?

    双子杀手演员表:

    1、威尔·史密斯

    饰 亨利·布罗根 / 小克 Henry Brogan / Junior

    2、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饰 丹妮·扎卡沃斯基 Danny Zakarweski

    3、克里夫·欧文

    饰 克雷·魏瑞斯 Clay Verris

    4、本尼迪克特·王

    饰 巴伦 Baron

    5、道格拉斯·霍奇斯

    饰 杰克·韦尔斯 Jack Willis

    6、拉尔夫·布朗

    饰 德尔·派特森 Del Patterson

    7、琳达·伊蒙

    饰 洁妮特·拉斯特 Janet Lassiter

    8、伊利亚·沃里克

    饰 尤里·科沃斯 Yuri Kovacs

    9、E·J·博尼拉

    饰 马里诺 Marino

    10、维克多·雨果

    饰 Junior On-Set Reference

    11、大卫·莫拉蒂

    饰 Bicycle Messenger

    12、西奥多拉·伍利

    饰 Kitty

    13、亚历山德拉·苏奇

    饰 Aniko

    14、费尔南达·多罗吉

    饰 Young Mother

    15、提姆·康纳利

    饰 Agent

    16、比约恩·弗赖贝格

    饰 Training Officer

    17、肯尼·谢尔德

    饰 Scuba Killer #1

    18、施奎塔·詹姆斯

    饰 Pedestrian.



  • 《双子杀手》:李安二次失宠,为何观众不愿为120帧的“杀手”买单?

    主要是太贵了

    有剧透哈?谨慎点

    是我太久没看3D特效了吗?感觉看着超舒服,那一堆玻璃(还有水珠)如实的扑面而来,太刺激了,再次享受了IMAX的刺激。激光IMAX,60祯全屏,满分,体验极好,细微到每一个毛孔,很真实,非常棒。遗憾明天条件120祯。抛开剧情,利用这个恢复史皇二十岁的面孔的技术很绝。一定要挑IMAX,太棒了,分别看了两场,和普通厅对比,真的是愿意花这四五十块?,年轻的史皇,小克,没想到利用技术特效能拍成这个样,演技超赞。其实这种电影也没有太多花样了,飙飙车,打打架,来点高科技,然后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在于每个人的野心,阅历,理想罢了,站在光明的立场下是否符合自然法则等等。平常来个一人两角色,这个来三,准备拿出头盔就猜到了。这时,看的不再是剧情而是演员演技,史皇一如既往的棒,年纪还是有所影响,51岁的亨利确实跟不上,有点真实。如果女主是白寡妇演,估计很nice。值得看

    观影时间:2019.10.19

    美亚

  • 超强卡司阵容,《双子杀手》为何“惨败”?

    卡司阵容如此强大,但意料之外,《双子杀手》的票房成绩和口碑均不理想。

    海外口碑遇冷,烂番茄新鲜度只有28%。

    国内豆瓣评分也只有7.1分,如果他不是李安,或许还算得上是个可以接受的成绩。但作为李安,这却是他导演生涯中排名倒数第二的影片。

    那么,《双子杀手》为何会陷入这一局面?

    李安,他要为此背锅么?

    多年来,他以苦行僧姿态深耕于电影界,“父亲三部曲”、《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佳作不断。在国内影迷心中,李安一直有着较高的地位。

    即使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国外票房口碑皆惨败,国内影迷仍给了他些许安慰。

    这次的《双子杀手》对李安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是继第一部120帧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他再次对新技术发起的挑战。

    影片一开始,就用高帧率和3D技术,展现了新时代的“火车进站”。

    除了高规格技术拍摄外,影片中还使用了动态捕捉技术,完全“再造”了一个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

    在高分辨率和高帧速的条件下,电影中每一个动作都能被捕捉到。

    这一技术对动作片来说,不仅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还能给人很强的临场感。

    有人说,李安对新技术的探索已达到了一座高峰。

    但技术过于耀眼,让影片其他内容显得有些平庸。因而,这也让影片本身产生了很大争议。

    有人说,李安变了,从一个追求情感细腻表达的人,到现在对技术执迷不悟。

    在我看来,除了追求观众沉浸式的观感外,或许故事本身也不是李安拍摄此片的目的,更多是蕴含在其中的自我思考。

    除了说李安的,还有说剧本糟糕的。

    那编剧是否要为此背锅,其中一位编剧是《权游》最终季的编剧之一。

    据报道,《双子杀手》的剧本早在1997年就已经写完,克隆这一点也正是以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出现为灵感。只是因为技术原因搁置了,因而这个故事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略显平庸、单薄,以致于用再好的技术也体现不出悬念来。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一度很流行《双子杀手》这种谍战特工类电影。若是剧本放在那时,电影的口碑票房或许会不错。

    毕竟,《007》系列、《终结者》系列、《碟中谍》系列等,都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背了《权游》的锅就算了,但《双子杀手》的锅,真不应该扣给这位编剧。

    一部影片失败,既不是导演的锅,也不是编剧的锅,那难道是特效团队和主演的锅?

    为了完美还原电影中威尔·史密斯的年轻样貌,电影邀请到了打造出《阿凡达》《指环王》等史诗巨作的特效团队,李安与数百位特效师历经两年倾力打造,以给观众一场身临奇境的视觉盛宴。

    而主演威尔·史密斯,可以说是票房的一份“保险”。他曾两度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有《独立日》、《黑衣人》、《我是传奇》等代表作。这次,在影片中同时呈现50余岁、20余岁的角色状态,更对他提出了极高的表演要求。

    因而,特效团队和演员也不应背锅。

    电影项目失败,却找不到应该为此背锅的人,《双子杀手》并不是个例。

    前段时间上映的《中国机长》、《攀登者》也是如此。

    先来看《中国机长》,导演是拍出过《无间道》的刘伟强,制作方面有多部门协作,好莱坞特效团队护航,更有强大的演员阵容……

    但实际的观影效果呢?

    由于题材、片名相近,上映后,很多影迷更是将其与《萨利机长》进行对比。

    但事实上,这两部影片真的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萨利机长》并非仅讲述灾难发生时的惊险,更多的是法治与人情的对垒;而《中国机长》更多是以惊险片框架来叙事,虽也让观影者有较强的代入感,但情节铺陈中规中矩,甚至强行塞进角色,使剧情有些违和、多余。

    再看《攀登者》,仅是演员阵容就很吸引人,演员演技可圈可点;编剧阿来,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剧本故事性有保障;监制有徐克压阵;导演李仁港也拍出过《九阴真经》、《黑侠》、《星月童话》等经典影片……

    但最终还是让影迷们大失所望,片中尴尬的“爱情元素”强牵着剧情,使这个故事情节脱节。(分割线)无论是李安的《双子杀手》,还是刘伟强的《中国机长》、李仁港的《攀登者》,都投入了过亿资金,配置了顶配演员阵容,使用了优秀的编剧、特效团队等相关人员,但最终的“拼盘”电影依然失败。

    而这种“拼盘”项目,在国内并不少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王思聪的熊猫直播。

    一个由富二代创立,互联网巨头周鸿祎领投的明星企业;

    一个由鹿晗、陈赫、林更新、Angelababy等明星站台背书的网红直播平台;

    一个创立一年,就脱颖而出,位居网络直播行业第三位的独角兽企业;

    从“不差钱”到陷入欠薪、融资困难等窘境,只花费3年零6个月。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每月数千万营收的直播平台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即使团队华丽,依然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没有成功到达彼岸……

    可见,项目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由项目的各个要素简单堆积决定的。


#动作 #科幻 #惊悚 #比利·雷 #威尔·史密斯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克里夫·欧文 #本尼迪特·王 #道格拉斯·霍奇斯 #拉尔夫·布朗 #琳达·伊蒙 #